推进学校“育德”与“育心”相融合

2024-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育德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育心则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前者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正确价值观念的公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与政治修养,概言之,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方面。后者则是培养关乎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概言之,其关注学生的心理方面。就学生这一主体而言,“德”与“心”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表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无“德”不立,良好品德是立人之根;人无“心”不正,健康心理是成人之本。育德是育心的基础,是育心的价值之维和品质之度;育心是育德的前提,是育德的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

  学校育德与育心工作的“窄化”

  一直以来,学校的育德与育心是割裂的,学校始终将学生的育德放在首要地位,多“重德而轻心”。对学校而言,重视和聚焦于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建设与引领,这一点无可厚非,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也是教育本质的体现。然而,学校育德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窄化”,表现为育德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在内容方面,往往将政治理论素养、道德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混为一谈,偏重政治内容的灌输与传递,鲜有结合学生的兴趣探讨深层次社会热点话题,内容的抽象化、枯燥化和陈旧化使学生望而却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多照本宣科,讲授多于研讨,灌输多于思考,师生缺少互动交流,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且多停留于书本上的感性认识。“大思政”格局没有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故步自封,育德内容缺少育心观照,造成育德对育心的挤压与忽视。与育德相比,育心工作的“窄化”更是显而易见,育心在学校工作中不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且面临着心理教育责任闭合化、内容专业化、心理健康“疾病化”以及心理危机化等发展窘境。从两者关系上看,一方面,育德与育心渐行渐远,“两张皮”现象日久弥显,表现在学科上相互隔断、内容上互不交叉和渗透、方法上互不借鉴;另一方面,两者互相轻视,各自为战,育德常以己为尊,育心多妄自菲薄,不仅缺少互动和对话,而且与“大思政”理念格格不入。其实,从底层逻辑上看,育德和育心有着共同的根本宗旨,即都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育德为根本,育心为支撑,育德观照育心,育心滋养育德,“德”是基础,“心”是前提, “无德”难言“心健”,“无心”难说“德正”,二者须臾不可分割,是形成学生品质的一体两面。基于这样的逻辑,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将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成长,这便是两者实现深度融合的基本逻辑和前提条件。只有育德与育心相向而行,才能使学生既生成内在自信和积极人格,也拥有更强的道德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

  推动育德与育心融合的实践路径

  事实上,育心不应仅局限于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还应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有效提升育德的实效性;育德也不应仅局限于解决人的思想品德问题,还要发挥其升华育心效果的助推作用。在“大思政”视域下,需突破育德与育心分离的“窄化”状态,打通学科壁垒,推动两者从割裂走向对话,相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第一,树立“大思政”格局。“大思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视野,更是一种格局。“大思政”视域下,学校工作应以培养拥有全面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人才为目标,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这就意味着对学生的培育不仅有育德,还要有育心。育人先育德,育德须育心。育德中有育心,育心中渗透育德。缺少了任何一个,人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有心无德是“残次品”,有德无心是“半成品”,有德有心方是“精品”。对学生成长来说,育德与育心无处不在,处处潜有育德,处处蕴含育心,育德以正心,育心以养德,不能将两者人为割裂,应充分理解新时代语境下育德与育心对于学生而言的两翼支撑作用,认识和把握二者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拓宽两者的视野,实现两者视域融合。

  第二,创建两者融合的全新教学体系。教学体系需要兼容和创新。打通育德与育心之间的学科界限,使之不再固守一隅。从内容方面,考虑到育德贯穿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要有针对性地将育心知识体系合理而又巧妙地融入育德活动中,既要体现出育德先育心的特点,同时遵循趋隐原则,实现育德知识与育心工作相融的润物无声,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教学活动上,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在育德和育心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还要借鉴两者在教学方法上的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扬长克短;充分发挥实习基地、见习基地、社会调研等各类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学生的言行中,让学生在沸腾的时代语境中真正体验“德”与“心”共同成长。在教学方式上,要重视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技术,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实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的融合。

  第三,强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师须树立“大思政”理念。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成长的引路人,“德”高为师,“心”正是范,师生之间处处体现出平等、友善、包容、尊重的对话氛围。其次,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育德与育心一体两面的特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育德的知识体系,还要拥有育心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在实践工作中融会贯通两种知识体系的方法,善于打破旧习,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善于推陈出新,以“双师型”身份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支持。最后,突破育人队伍边界,树立全员育人观。除充分发挥专任授课教师育人力量外,还要积极吸纳其他育人力量,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及教辅人员等,他们都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育人力量。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各类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实现育德,也可以实现育心,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服务中实现育德与育心相向而行。

  综上,在“大思政”视野下,育德与育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是为了解决学生成长以及如何成长的问题,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础和共融的底层逻辑,也有着相向而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育德升华育心,育心强化育德。只有打破理念上的隔阂和学科壁垒,突破育德和育心“窄化”窘境,推进两者的端口对接和互动,全面推进教学体系创新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促进育德与育心同频共振,实现共享和共赢。

  (作者系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