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段丹洁)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网络主播”的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中首次得以确立,可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待遇,这也标志着直播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创作者经济:中国数字新职业的崛起》(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近些年短视频、网络直播用户规模日益增长,“平台创作者”以及随之而来的“创作者经济”不断渗入并改造着传统的广告产业、零售产业、娱乐产业,其经济和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主播成为国家新职业,有利于持续扩大就业‘蓄水池’,为各行各业注入新活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晨宇表示,平台创作者群体日益职业化,创作者经济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深化。在精益管理的趋势之下,创作者团队的职业细分化程度不断提升,并有效带动了行业就业。
创作者经济是否会让就业市场走向偏执?董晨宇认为,这种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和错位,平台创作者与传统职业并非完全割裂,创作者经济是线下传统职业的“优化”和“升级”。
浙江省商务厅2023年2月监测数据显示,杭州有综合类和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32家、近5万名主播,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00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带动就业超100万人。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直播电商行业增长快,从业人数众多,无疑能够帮助解决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
报告指出,在精益管理的趋势之下,创作者团队的职业细分化程度不断提升,例如在微短剧行业,形成了编导、达人、摄像、后期、制片、运营、化妆、服装、商务、视觉、财务等职业分工。以直播产业为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测算,一个主播平均带动大约4个直接就业机会。
对于线上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挤压线下经济的观点,董宇晨认为,这种零和博弈的想法是对创作者经济的误解,实际上,基于短视频、直播、探店等模式,数字工具为传统实体产业提供了展示自身产品与服务的新机遇,同时也起到了线下经济“放大器”的作用。例如,借助平台短视频及直播生态,贵州榕江“村超”以足球赛的方式将体育运动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仅向大众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歌舞、服饰和土特产品,同时也助推了当地的文旅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