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

2024-0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应以人才培养理念及高等教育体系之“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之“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保障。“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指特定类型、标准统一的某类人才,而是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在需求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重塑着教育形态,改变着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同时也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在供给端,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断层现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日益成为关系到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时空的异质性,不是特定类型、标准统一的某类人才,而是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天赋和才能为前提的教育,其出发点在于承认自然禀赋的差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特殊的高水平教育,不能与优质的普通教育相混淆。具体而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量”的扩张基础上,按“质”的变化特征,根据大学生身心潜质发展的自身需要,对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热衷科研的英才、天才甚至“奇才、偏才、怪才”实施英才教育,目的是让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尽快成才,促使他们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引领者。

  二是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立志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造就适应新时代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发展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袖,而不是成为培养新时期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留学预科生”的摇篮。

  三是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受到多元主体逻辑的影响和形塑,其中政府、高校、市场和学生等作为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分别代表国家逻辑、知识逻辑、经济逻辑及个体逻辑,构建由政府、市场,专业教师、导师、思政、学工、后勤服务、科研团队以及高年级学长和硕博士研究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开展个性化、精准性学业指导,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培养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要敢于打破“圈养”“富养”的固定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等维度分析,可采取联合培养、贯通培养、学科交叉和项目驱动等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联合培养模式。就是以人才培养主体为视角,在课程教学、教材建设、论文选题、基地建设、导师制度等方面,实现国内高校之间,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培养主体间联合协同的一种培养模式。

  二是贯通培养模式。就是通过构建“直通式”教育创新平台,将高年级本科生与硕士、博士教育阶段贯通,实行“2+X+X 准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学科交叉模式。就是按照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的理念,实施多个学科联合、合作培养复合与交叉型创新人才。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学科门类间的知识融合,达到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强化专业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是项目驱动模式。就是以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为载体,构建校企融合、互动的动态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鉴于此,高校应构建适宜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生态,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推进“四大创新”,完善创新制度保障。一是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实施完全学分制、选课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平台;实施导师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教育激励与保障制度,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拔尖创新人才都是个性鲜明、自主性强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在课程“适量”的基础上,突出其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课程体系要确立个性化、弹性化、模块化的原则,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三是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改革封闭式、单向度、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专题研讨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等开放式、师生共创型教学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攻关能力和求真能力。四是教学评价制度创新。在教学评价上,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闭卷考试与完成论文、实验报告或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阐述过程,而不仅是答案的准确性。

  第二,实施“四大建设”,搭建一流教学资源平台。一是发挥师资队伍的龙头作用。推进教师队伍从编制管理到合同管理,从身份管理到业绩管理,从行政管理到学术管理。坚持质量并重、引育并举,在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加强在职人员的进修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处理好引进与培养使用、关键群体与基本群体、物质驱动与精神驱动、德才兼备与不拘一格的关系。二是突出专业建设的主线作用。把专业供给侧改革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将办学优势特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相结合,系统推进学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坚持“扶优扶特扶新、集群发展”的专业发展策略,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适时开办符合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同时调整关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三是确保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出版富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贯彻实践育人理念,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与适应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战能力及创新能力“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推进高水平实验平台开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