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之五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做好宏观经济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

2024-03-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冯明,男,1988年3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宏观政策与评价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期刊和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研究类特等奖2次、一等奖3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22)、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2021年)。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2021年)。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的学术经历比较简单,本科和博士阶段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经济学学术训练,期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参加为期一学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拓展了国际视野。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一开始在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主攻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2021年调到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依旧聚焦于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当时选择来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我院是一个很好的潜心治学、理论联系实际、做真学问的地方。在这里能够发挥自己学生时期在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数量方法方面的积累和专长,做到学以致用。院里也能够为青年学者提供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一线调研交流的机会,帮助自己接地气、长见识,了解经济实践,增强研究内功。
  另一方面,我院在经济学以及更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持久的学脉传承,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了一批学术大家。那些星辉熠熠的名字和跨越历史的学脉传承,是我从学生时期就心怀敬仰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从事研究工作,对我而言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激励。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工作内容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每天忙于思考研究、分析数据、调研访谈和撰写文章。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可能主要体现在心态上:以前,迫于考核和职称评审压力,有时不得不在选题时有所妥协,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不太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重要选题上。现在,心态会相对从容一些,能够真正沉到那些有价值的选题中,去探索更重要的问题,哪怕研究周期很长,发表可能面临困难,也能保持定力。破格晋升职称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鞭策,提醒自己树立高目标,不断做出新的研究成果。
  职称破格政策是院里深化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青年科研人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院里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关怀和支持。尤其是“菜单式”评价标准的推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青年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更好发展,而不必在一般化的研究成果数量竞争中陷入内卷。这有助于激励青年科研人员不忘初心,志存高远,在各自研究领域潜心治学。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的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前,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均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是一座“富矿”——新现象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我要求自己在研究中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从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
  近几年,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向。其一,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机制研究。经济结构转型是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先后从产业结构、要素报酬分配结构、内外需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财政金融结构等多个方面,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和数量经济学方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和理论机制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小系列。
  其二,宏观经济治理的理论体系研究。传统上,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提炼得出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往往特指逆周期调控,而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是集经济增长动能管理、周期管理、结构管理、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一体的复杂系统,为拓展宏观经济治理理论提供了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围绕宏观经济治理基础理论、政策目标多元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货币创造机制、宏观债务管理等问题开展研究,相关成果形成了另外一个小系列。
  上述两个系列的研究成果,有不少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一些研究结论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引用。基于这些研究形成的多篇政策研究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受到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近年来,获得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研究类特等奖2次、一等奖3次,多次受邀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经济专家座谈会。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我院的一大特色在于学科建制齐全,学科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融合。以经济学为例,我院的专业建制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而言最为齐全,从基础理论研究到方法论研究再到应用研究,从农业农村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从财政税收到货币金融再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区域经济、人口劳动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几乎涵盖了现代经济运行和经济学学科大厦的各个主要方面。不仅如此,其他学部也都配备了经济学科的相关科研人员。
  学科建制齐全具有明显的优势。平时,各个重要阵地都有科研人员“分兵把守”,实现专而治之、长期跟踪、深厚积淀。在面临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时,能够做到“集团军作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现跨学科会诊、高效分工协作。
  入院工作十年来,我个人在这方面受惠良多。比如,有机会参与多项集体性重大课题,近距离感受不同学科资深专家是如何做研究的,看中学、干中学,在团队协作中增强自身科研本领。这些机会在其他研究机构是很难得的。再比如,平时研究中遇到难题时,往往在所内或院内其他院所就能找到专攻相关领域的前辈和同事,向其请教,而他们也都会热情地为我答疑解惑。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一方面会继续深耕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这是我多年来坚持研究的领域,目前还有一些尚未得到清晰解答的问题需要深入挖掘研究。另一方面,考虑到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对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普遍和深刻的影响,我也会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技术变革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治理的影响”这个新研究领域。
  保持敏锐度对于科研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我自己仿照中医的“望闻问切”总结了一个六字口诀——“望闻问剖数比”。简单而言,一是到各地经济一线调研多走多看,二是与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多聊多听,三是遇到新现象多想多问,四是“解剖麻雀”、做好典型案例研究,五是持续跟踪分析主要经济数据,六是做好历史比较研究和跨国比较研究,从中增进对现实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每年年底做研究工作总结和下一年研究计划时,我都会围绕这六点进行重点检查和规划。
  您在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同时,还撰写了多份有价值的政策研究报告。对于如何平衡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您有什么经验和建议?
  在科研工作中,我一直努力争取兼顾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这主要与我的研究领域相关。宏观经济是一个既具有较强理论性,也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研究门类。想要做好宏观经济研究,不能独处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仅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谈问题,而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反观,相互汲取养分。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是有前提的,一方面要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学术思想史演进脉络、前沿文献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要对我国以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运行有深入的了解。实际上,跟踪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这项工作之于我,就像扎马步、冲拳之于少林寺僧人那样,既是基本功,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日常作业。过去六七年来,我坚持每个月定期排出时间跟踪分析中国及美欧日印等主要经济体的宏观运行特征,在错综复杂的统计数据之间进行勾连印证,洞察边际变化和趋势性特征,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宏观经济的敏锐度。
  当然,要想兼顾这两类研究并不容易。发表学术论文与撰写政策研究报告,在研究选题、思路设计、研究方法、重点难点、文字风格、时间周期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在这方面,我有几点体会和心得。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找选题、做研究。然后再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找方法,方法为问题服务。二是实践出真知。多到经济社会一线调研,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当争取到实践中亲身锻炼和感受。根据院里的安排,我曾在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挂职工作一年,躬身入局、全方位参与和感受基层经济社会运行。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日后科研工作校准了航向、筑牢了根基。三是勤能补拙。只有多付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望闻问剖数比”之中,才可能在研究中实现问得准、看得透、想得深、说得清、答得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每位学者的研究志趣和特长也有差异,并非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兼顾两类研究。专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专攻应用对策研究,都可能成长为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者。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做研究是一生的事业,我还处于艰难的摸索之中,所以很难谈得上建议。刚才分享了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对于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我想说的是,学术研究的过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大部分同行而言,偶尔甚至时常的迷茫、焦虑恐怕都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勤奋、坚持、好奇心这三点很重要,有助于我们打破迷茫、度过焦虑,从而在科研道路上有耐力、有活力、有创造力地走下去。
  冯明主要代表作
  1.《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因素分解研究》(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5期。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多元化难题》(论文),《财经智库》2023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中国宏观融资结构的转型特征研究》(论文),《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8期。
  4.《新中国货币政策框架70年:变迁与转型》(论文),《财贸经济》2019年第9期。
  5.《我国劳动报酬份额“U型”演变两阶段的驱动因素研究与国际比较》(论文),《统计研究》2022年第6期。
  6.《农民工与中国高储蓄率之谜——基于搜寻匹配模型的分析》(论文),《管理世界》2017年第4期。
  7.《中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研究:进展、共识和分歧》(论文),《财经智库》2020年第5期。
  8.《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研究》(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4期。
  9.《定向降准政策的结构性效果研究——基于两部门异质性商业银行模型的理论分析》(论文),《财贸经济》2018年第12期。
  10.《危机反应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演化中的四次变革》(论文),《财政研究》2021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