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之一

探索科研实践新路径

2024-03-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倪红福,男,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1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兼任经济研究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应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应用、国际经济、经济政策分析等研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5余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等。曾获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特等奖等。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我提供了学习、工作和成长的最佳平台。我2014年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2017年到经济所工作,并评为副研究员,2021年破格评为研究员。可以说,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10年是我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我结合中国社科院的工作特点,以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深耕于新兴交叉领域——全球价值链,致力于研究方法和思想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风格,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经济研究》5篇、《管理世界》5篇、《世界经济》4篇、《经济学(季刊)》2篇、《中国工业经济》5篇、《金融研究》2篇等。近五年来,在国内顶级和权威期刊(AMI)上发表独著论文7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最好的研究机构之一。这里大师云集,有宽松的学术环境。最大特点就是拥有最全的高端研究资源和平台,包括全国最好的期刊、顶级智库、学术殿堂等。这些资源和平台是研究者的天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你可以在科研、智库、编辑、教学等多角色中发挥作用,也可以集中在某一角色中发挥自身专长。我的工作集科研、智库、编辑、教学等多个角色和任务于一体,这种多角色的工作模式虽然充满挑战,既辛苦又忙碌,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个人能力,也加速了职业生涯成长。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最能实现学术报国理想的地方,学术研究成果能顺利和及时地服务国家战略,既能顶天、也能立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来推出的职称破格制度,对我的影响极大。我破格晋升研究员之后,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并顺利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获得了教育部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职称破格政策打破了论资排辈,有利于学术能力强的研究者脱颖而出。同时,让年轻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工作,学术成果优秀,就能获得职称晋升。这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学术氛围。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测度、投入产出和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方面的理论、方法创新,并将其应用于面向国内重大需求和重大战略的国际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与方法为主的贸易、产业链问题研究,拓展和开发了一套新的产品技术含量、全球价值链位置等的测度方法。二是以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为主的开放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突破CGE模型的黑匣子。三是以改进和综合投入产出模型、国民经济核算等传统方法为主的税收、关税、价格问题研究,改进和拓展传统投入产出价格模型。从统计核算方法视角来探讨分析中国一些特有的经济现象,拓展国民经济核算分析的应用范围。

  我一以贯之深耕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和宏观经济建模等领域,在国内经济学主要期刊以独著或一作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近年来也申获了社科重大、自科重点专项等项目。曾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习标兵等称号,以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特等奖、青年经济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总之,我的学术成长之路离不开社科院,没有社科院就没有我现在取得的这些成绩。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社科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社科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集政治引领、学术研究、桥梁纽带于一体的平台。政治是第一位,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学术是基础,有学术味的文章才会有新思想、有学理性、有穿透力;桥梁是特色,要会把前沿、深奥的学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智库成果,要善于把党的理论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可读性强的、大众化的硬通货,架起党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融通学术和智库。同时,桥梁作用还应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融通中西、融通古今。

  在我成长过程中,职称破格制度对我的影响和支持最大,减轻了职称晋升压力,扩大了学术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最全的学术高端资源和平台,为我提供了研究、编辑、教学、智库等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历练机会,帮助我快速提升研究和工作能力。近期,我又被调任社科大应用经济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这对我个人而言,又是一次新的历练。高翔院长高度重视年轻人才培养工作,近期社科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支持创新性项目,如青启计划、青年人才“培远计划”、长城学者计划等,形成了全链条、全周期、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年轻人的支持力度加大,福利待遇大幅提升,让优秀人才有了安心工作的条件和保障。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在学术研究方面,一方面要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和研究,这是前提。经济研究工作者不但要始终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重要精神和文件,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传播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构建学理化、体系化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在科研工作中展现新作为。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严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深耕投入产出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方法,通过改进方法并用于研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等重大现实问题,为建构中国国际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二是建设全球价值链新兴交叉领域学科,形成独特研究风格和学派。三是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团队建设。

  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科研人员需要保持对问题发现的敏锐度,并深入探究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然优势就是问题导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任务以及科研人员关注的都是国家重大的现实问题,只要留心,结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就能找到好的问题,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其次,积极认真做好单位交办的科研任务和调研工作,并努力提升为学术成果。做与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课题研究和调研,不一定会耽误学术研究,反而能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更能接地气。这些工作都有利于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最后,不管多忙,每天尽量坚持两小时的纯学术研究工作。最好能每天阅读经典、前沿文献,做学术笔记和写作,同时学习前沿研究方法。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谈不上,从我个人的学术成长过程来看,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分享:

  一是厚积薄发,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任何一个领域,持续跟踪10年,总会有成果。以10年为一个周期,10年之中总会碰到自己的机会。如果10年内没有机会,这个研究领域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二是坚持教学、学术和智库三位一体。坚持“学以致用,研以致用,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融合、学术与智库并重的方法,以实现“教学相长、教研融合”。

  三是精读、翻译前沿文献,做学术笔记的“苦功夫”。翻译,是进入前沿的捷径。翻译就是生产力,不仅能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有助于形成原创性的学术思想。翻译是最好的学术训练,是最好的阅读,是最好的写作,是最好的获取一手资料的途径。

  四是时间是挤出来的,不懂靠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学术研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是看不懂。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个办法,叫做“钻”,像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

  五是以写带读,以写带研。要有成果,必须写出来。研究与写作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是研究的延续。可以说,没有好的研究,就没有好的文章;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促使自己去阅读去研究,也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的效率应是最高的。

  六是不断奋斗的实干精神,学习应该学到底。“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把文献坚持看透,学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学术基础工作,要自己做一遍,才会有体会,领悟其中的门道。

  七是熟练掌握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这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法宝,容易形成比较优势。学术研究要有科学方法,寻找好的研究问题、找到与问题相匹配的数据和方法,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因素。既可以从方法出发寻找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匹配方法。方法和数据是相对有规律可循的,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因此从方法出发寻找问题,对学生、新手而言更容易上手,或可算作一种捷径。

  八是守时守约的诚信精神。有责任心,认真接受对待每一件工作和任务,做到有始有终。做事不拖延,有时间期限观念,“今日事、今日毕”。规划好时间,弘扬“马真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立即行动、务实高效。遇到琐碎的杂活,抓住机会尽快处理,避免积压给学术研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倪红福主要代表作

  1.《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论文),《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2.《全球价值链中的累积关税成本率及结构:理论与实证》(论文),《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3.《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其结构变化》(论文),《经济研究》2022年第2期。

  4.《生产分割的演进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产阶段数的考察》(论文),《管理世界》2016年第4期。

  5.《全球价值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理论、测度及结构解析》(论文),《管理世界》2018年第7期。

  6.《中国间接税的效率损失——基于中国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方法》(论文),《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

  7.《PPI—CPI分化“悖论”及其传导机制——基于生产链PPI统计指标体系的新解释》(论文),《管理世界》2023年第2期。

  8.《什么削弱了中国出口价格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行业实际有效汇率新方法》(论文),《经济学(季刊)》2019年第1期。

  9.《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动态变迁与国际比较——引入要素权属异质性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新框架》(论文),《经济学(季刊)》2023年第5期。

  10.《生产网络结构、减税降费与福利效应》(论文),《世界经济》2021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