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奋进谱写新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2024-02-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12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为指引,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与利用工作将呈现新气象,揭开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了长江流域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蕴含的精神之魂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长江上游的“巫山猿人”、长江中游的“建始人”“长阳人”“汉阳人”揭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是中华文明漫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呈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长江中游荆楚大地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址——屈家岭遗址与石家河遗址——展现了长江中游的史前文明,石家河遗址面积大,保存完整,等级高且延续时间长,屈家岭遗址以数量众多的环境聚落和史前城址、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陶业、精细的纺织业闻名于世;长江中游的盘龙城遗址被誉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重现7000年前远古江南村落;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和陶器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重要遗址,等等。文化遗产是多元多彩文化的载体,是文明互鉴、包容共通的实证,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缩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长江流域多彩斑斓的文化遗产和俊秀蜿蜒的山河共同交织延绵,宛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焕发勃勃生机,成为赓续中华文脉、促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名城、传统村落、重点文化遗址、建筑名城、佛塔石窟、碑刻、摩崖石刻等。我们要清晰界定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做好长江流域文物普查、征集、鉴定和文化遗产线性保护工作,抓实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工程,充分发掘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广泛促进群众深度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要建设好长江流域三个国家文化公园,即长江、长征、大运河。比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关涉扬州、渐东古运河,纵贯南北5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保护好利用好这一流动的文化;再如,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有着丰富的石窟寺文化,如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跨长江、黄河二大水系的麦积山石窟等文化遗产,要提炼长江流域石窟类文化遗产的线性特征,建立流域内同类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框架,结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全局性保护文化遗产景观。 

  新思想引领,开启文化遗产传承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我们要对重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并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深化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展现千百年前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对长江流域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重点文化遗产加强管理、科学发掘、有效利用,深入探源长江文明,把长江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应使群众从理论到实践认识文化遗产、理解文化遗产、体悟文化遗产,在观察和实践中亲身感受长江流域繁荣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理解独具特色的长江文明文化与艺术特色,从而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活态互动,焕发文化遗产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纵览长江流域文化遗址、文化公园、佛塔石窟、城镇村落与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灿若百科全书,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盘活资源,文旅、文创、文艺相结合,并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文化遗产,加强针对性修复,多形式连接大众;建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标本库、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素材库,讲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故事,令人“身临”遗产面貌之中,沉浸式体验遗产所展现的千年文化岁月,才能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充分挖掘与转化,推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遗产遗迹的产生与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长期创造的过程,这些长期积累延续的产物应流芳后世,否则长江文明发展的历史就会断裂。我们要以保护为第一要义,在尊重长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可持续性地开发和利用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促进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乡村振兴;推进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建设,支持长江流域各地区地方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以博物馆的发展塑造城市精神家园;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江西井冈山革命遗址、赣南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贵州遵义会议遗址等长江流域丰富的红色遗址与文物能带领党和群众重温一段段峥嵘岁月,带给人精神和思想的洗礼,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作者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