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多维路径

2023-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重要思想、内容体系、途径和方法等不同视角,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青年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当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预期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即高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育人成效,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开展贴近青年学生生活,满足青年学生发展需要和成长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制约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新时代新使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作为评价指标,把握青年学生群体共性和个体特性,开展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实际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聚焦思想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和现实问题解决,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把握青年群体共性和个体特性,做到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群体共性指一类事物在某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或行为,而个体特性则指个体独特的特点或表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青年、武装青年、引领青年,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知识元素感染青年、内化青年,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外化青年,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帮助青年坚定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析青年群体共性的特殊性,把握青年个体特性,紧贴青年成长现实问题,找准青年个体特性引领教育的具体方向。

  一要把握教育改革所趋与青年所需。要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青年现实生活和成长发展所需,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教育青年、培养青年,强化青年使命担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讲深讲透讲活,真正做到让青年入心入脑,坚定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二要把握青年不同群体特点与个体特性。高校青年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关注时政热点,个人意识强烈,但是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矛盾特征是不同的,只有精准定位,找到这些不同思想矛盾的症结所在,精准引导、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教育实效。

  统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做到同向同行、全程融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关的课堂教育,它有一定计划性,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一种直接、公开和具有鲜明特征的教育方法。它凸显的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强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显性教育主要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专题思想政治理论讲座与报告会、大众传媒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隐性教育相较于现行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获取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其凸显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具有渗透性、潜隐性和不受教育场域限制等特点,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计划性、公开性和系统性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和方法,还要有潜隐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式的陶冶和滋润,两者辩证统一、同向同行,共同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一是紧盯关键时机节点抓教育。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青年节、建军节等关键时机节点,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校荣校等方面的显性教育活动,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志愿服务、辩论赛、运动会、文艺活动、劳动实践等日常活动中,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常态化的隐性教育活动。特别要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结合最受关注的、富有时代感的新鲜热点问题,及时发声、给予引导。二是紧贴学生发展需求抓教育。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确保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相匹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期待视野的案例分析、人物访谈、模拟演练等实践体验式教学方式,推进教育数字化,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认同感,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应用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结合是抽象又具体的,只有结合得好,教育才能有效果。

  聚焦思想引领与问题解决,做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解决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以解决青年学生现实问题为抓手,针对性开展贴近青年学生生活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了青年学生生活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聚焦于解决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一座“空中楼阁”,失去“烟火气”,不能有效触动青年学生灵魂、引发共鸣。

  一要强化教育内容需求化,契合青年期待的视野。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阅历的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和期待也是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人文化、时代化,使其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特质,且能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才能被当代青年学生所需要、受他们所欢迎,才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通理达、情理交融。二要强化青年中心化,树立青年主体性地位。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与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关键在于要把准青年学生思想脉搏,提高青年学生主体性地位,要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内在需求,探寻青年学生的接受规律和接受方式,实现与青年学生平等对话,加强互动交流,要注重对青年学生自主选择性、创新超越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化,使得青年学生由被动教育上升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坚持言传身教与示范帮带,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处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坚持言传身教与以身示范来影响青年、教育青年、内化青年与外化青年。

  一要争当表率,以身作则。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正心、修身、明德,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践中带头身先示范,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身作则,做青年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二要争当示范,知行合一。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教育引导来内化,还要靠行为实践来外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者,是青年学生思想孕育、发展和形成中的关键因素,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起到积极正能量、向上的引领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讲授的道理应该与在课堂外的行为实践相一致,通过个人知行合一的形象力、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更加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要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方位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青年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青年学生做的自己要坚决不做。

  历史和现实均证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坚持求真务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到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室内拓展到户外,让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年度项目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编号:FJ2022XZB029)、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农科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编号:FBJG20220168)研究成果】

  (郑端生系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肖红新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