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就目前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而言,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前我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既是精神支撑又是灵魂工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和力量所在。
众所周知,乡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根基所在。广大乡村是培育、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算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也只有在全国农民群众脑海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乡村地区培育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不仅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结果,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全局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而其强大的生命力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层面,将其逐步落细、落小、落实,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使之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扎下根,充分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血液,并转化为实践行动、转化为自觉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的落实,需要融入到广大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中,需要融入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同时也需要融入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当中。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局性工作将会展现出一个全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落细、落小、落实和全覆盖目标就会得到更深层次落实。
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重新塑造通俗化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非常强的理论性,而理论性过强很容易拉开其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就是重新塑造通俗化话语体系,要认识到越是通俗、朴实、无华的语言往往越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越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在乡村文化振兴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在向乡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需要有意识地完成话语体系的转化,要确保其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加符合乡村人民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多用一些对象化、生活化、群众性的语言去传达,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最好能够读起来朗朗上口、好记易懂,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广大乡村人民能够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尤其是在直接面对乡村人民进行培育和讲授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转化,要将原本抽象、高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念内容转化为乡村人民听得懂、有熟悉感的语句。建议相关主体不妨尝试和乡村人民的现实生活、民俗、传统等紧密结合到一起,这样一来,也可以帮助乡村人民更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保证培育内容的通俗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后的精髓,不仅内容高深,而且有着非常显著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相关主体在乡村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时,一定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有风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做通俗化处理,进而提高乡村人民的理解与认可程度。关于培育内容的通俗化转化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三个倡导”,概括性强,而且具有叙事宏大的特征,相关主体需要对此进行深度阐释和讲授,精准提炼出其中的核心内容、观念,将其转变为通俗易懂且温馨亲切的教育内容,转化的程度还需要由责任主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掌控和灵活调整。另一方面,要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培育内容通俗化转化工作。相关责任主体要密切结合所在乡村人民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认识水准以及现实需求等,有针对性地提取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容,在编写相关读物或者作品时也要保证其可读性,在清楚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相对口语化和普适性的文字,更进一步贴近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
选用通俗化的表现形式。通俗化的形式更容易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人民之间的距离,乡村人们的参与度和了解兴致也会更高一些。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时,相关责任主体要坚持秉承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原则,尽可能使用更具浅显性、直接性以及简洁性的形式。比如,充分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方式,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形式;选用乡村人民比较熟悉的社会大众榜样、真实案例、文化作品或者纪念活动等,普及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要注意的是对通俗化的理解。通俗化的展现形式不等同于低俗化、粗俗化以及庸俗化。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的完整度和系统性,形式只是作为吸引广大乡村人民关注的手段和方式,而绝非目的。要对通俗化给予精准把控。一方面,给广大乡村人民带来亲切感、归属感和慰藉感,让广大乡村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和自己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确保让广大乡村人民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价值情感和科学道理,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并且愿意亲身践行。
培育工作要融入乡村真实生活。培育和引导广大乡村人民真正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必须确保乡村人民能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感受和领悟到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要融入到乡村人民的生产劳作中,融入到乡村人民的生活消费中,融入到乡村人民的社会交往中,融入到乡村人民的闲暇娱乐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化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算真正融入到了乡村当中。关于此方面,建议相关责任主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其一,责任主体要随时关注和了解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并且积极主动去帮助乡村人民改善生活环境,全力争取更多资源,用于支持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切实维护好广大乡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其二,责任主体要主动深入到乡村人民生活当中,按照乡村人民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责任主体可以选择使用乡村人民的方言或者俚语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心选择乡村人民熟悉的日常生产生活情境来营造传播氛围,鼓励和支持乡村人民勇敢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
注重培育的仪式感。现实生活中,乡村人民的仪式感并不是很强,但乡村人民对于仪式感活动却展现出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仪式所拥有的震撼力和庄严感不容小觑。当人们真正参与到仪式当中时,整个人的状态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仪式可以成为激发人们热情、唤醒人们斗志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培育乡村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相关责任主体一定要注重培育的仪式感,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仪式活动,让乡村人民感受到仪式感的影响力,并且借助仪式来进一步提升广大乡村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关于培育乡村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活动,需要责任主体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应用频率比较高的仪式活动有:其一,结合特定主题组织开展颁奖授勋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乡村人民的党性仪式和政治素养,同时培养乡村人民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其二,多组织开展一些基于传统节日、重要事件的仪式活动,引导广大乡村人民共同回忆艰辛的革命岁月,唤醒乡村人民对优良革命传统的记忆,充分调动起乡村人民的情感力量。其三,牵头举办一些和当地乡村民俗风情相关的特色仪式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逐步走进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当中。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力度。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培育广大乡村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培育和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乡村与城市不同,乡村人民观念相对传统,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到乡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当中,单纯依靠党、政府由上到下的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批能够代表党和政府观念、同时又能够扎根于乡村、时刻考虑和关注乡村人民利益的乡土人才。这些乡土人才多在自己生活的乡村或者相关地域范围内有足够的威望,人品值得大家信赖,而且为乡村发展作出过贡献,具备足够的影响力,能够获得乡民的支持和信任。但要组建起一支这样的乡贤队伍绝非易事,建议相关主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其一,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活动,评选乡贤队伍成员。可以通过组织推选、能人引荐、群众评选、人才自荐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选出的乡贤人才还需要经过党和政府进一步考核。其二,相关主体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推广渠道和方式,加强对乡贤队伍人才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让更多乡民了解和认识乡贤人才,感受到乡贤人才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
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当中,广大乡村人民自身的价值理念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相关主体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和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寻找、大胆尝试、努力拓展具体方式方法,秉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定合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案,逐步提升培育质量,全面提高和拓展广大乡村人民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