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3-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

  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及其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高等教育贡献。

  站在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学内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社会各界不断深化认识教育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有基于国情和教情实际的中国特色,集中表现为植根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尚学的深厚历史底蕴,强调教育的人民性和公益性,立足人口众多和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着力解决好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力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平等享受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服务的诉求。

  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需科学把握协调以下四对关系:第一,既要立足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又要充分考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规划的有机衔接与深化;第二,既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高度关切,又要谋划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和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第三,既要着眼于国家整体高质量发展大局,又要突出区域社会振兴的内在要求,以高水平、高质量、高契合度的教育规划来支撑和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第四,既要考虑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和人口出生率放缓带来的适龄入学人口群体规模变化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又要强调深化对外开放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治理能力。

  深入分析和研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优秀人才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科学设定既要遵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客观规律,又充分彰显教育和科技、人才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协调发展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教育强国总体建设目标。首先,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价值遵循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把教育蛋糕做大做强,并科学合理公平分配,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其次,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强国建设,统筹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宽领域的内外联动扩大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最后,要以高质量教育公平推动强国建设,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肯綮”,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挥所在区域优势,强化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加快优化科学布局东北、西北等重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科学化、合理化。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思考教育强国建设“干什么”“怎么干”

  1.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要把握战略定位、发挥龙头作用,履行大学的重要职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全面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要坚守教育规律、培养一流人才,坚定教育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第一,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引导高校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健全科技评价激励、人员薪酬、成果应用转化等制度。第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项目等倾斜,加大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投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完善选拔机制,进一步扩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权,支持高校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不断造就基础研究的后备力量。第三,加强基础研究,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支撑;要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根本使命和实质内容,改革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师资队伍,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引领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实践路径,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水平。

  2.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地

  继续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开放,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把教育强国建设落实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高校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真正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成为强国建设“靠得住”的力量。第一,加快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在课程设置开发、培养方案、语言文化研修、学业指导等环节深挖潜能,强化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充分考虑区域的重要战略地位,支持各地区高校引进专家人才,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取得实质性发展;优化教育强国建设总体改革布局,形成中央统筹部署、地方组织实施、部门相互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的教育改革总体布局。第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治校的活力。要打破束缚、释放活力,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制定改革措施,研究改革方向,完善改革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要加快制定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发挥好国家智慧教育数字平台的作用,创新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和教材建设,让教育信息化赋能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第三,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以过程性、发展性和增值性评价为重点,加快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科研投入产出周期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长效机制,给予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突出教育评价改革对教育改革创新的牵引作用,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放管服”改革释放改革活力,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引领和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共发展战略研究”、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吉林大学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引领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研究”(2023SYLZ02)阶段性成果】

 

  (张雷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硼,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