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认同: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的重要维度

2023-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强化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认同,凝聚社会奋斗共识。鉴于此,需要深刻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的内在逻辑和认同内涵,构建强化认同的培育策略。

  准确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上看,共同富裕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重要部分。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头脑,塑造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思想观念谱系中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强化共同富裕认同,本质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共同富裕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当下主要任务为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现在,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不仅包括物的全面提高,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态生活的不断充盈。为完成这一主要任务,必须凝聚推进共同富裕的共识,赓续百年梦想。

  从现实看,共同富裕认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要以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作为基本前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筑牢底层逻辑。

  深刻领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个认同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四个认同揭示了共同富裕认同的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一是表现在对推进共同富裕方针政策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路线图进行了总体规划,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规划符合当下共同富裕发展需要,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同。二是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党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以惊人的政治动员力号召社会力量进行脱贫事业,协调各方利益,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保持国内经济政治文化长期稳定繁荣,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一是表现在对共同富裕必然实现的坚定信念。全党乃至全国人民都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必然实现。对共同富裕思想要有正确认知,要看清西方福利主义陷阱,了解我国的共同富裕是渐进式的、阶段式的,是差异逐步缩小的过程。要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拒绝“躺平”思想,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奋斗观和劳动观。二是对共同富裕蕴含的中华文明思想的认同。共同富裕内蕴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是中华儿女对共同富裕思想产生深度认同的思想根源。

  共同富裕的理论认同。“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共同富裕的理论认同,一是表现在对其蕴含的马克思共同富裕观点的认同。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实现自身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无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观点,经过反复实践,得到群众认同。二是表现在对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思维观点的理解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中国取得的成就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践是成功的,由此更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学习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同富裕的情感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重拳出击,狠抓基层贪腐,严惩失德党员,让群众对党的道德建设由衷认可和佩服。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实践和励志人物,如李保国、黄文秀、姜仕坤等。他们所体现出的团结奋斗、勤劳勇敢、先人后己的伟大精神,引起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也成为人们增强爱国情怀、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现在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使命担当,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也必将不断增强。

  加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认同的现实进路

  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认同环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通过合理公正的制度设计化解各种利益藩篱,坚持完善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感受到制度公平正义带来的权利与义务、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对等,从而自觉承担推进共同富裕的义务和责任,形成对国家制度设计、方针政策的支持和认同。其次,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视基层人民民主权利,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及时化解人民矛盾,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认同。

  以思想认同为基础,加强思政教育,确证认同内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认同教育引导各类主体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大中小学生,要通过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第一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各阶层人士,要通过各组织平台,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增强人民的思想认同。要加强社会宣传,各媒体和企事业单位要形成宣传共同富裕正确思想的同频矩阵,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好共同富裕奋斗观、劳动观,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观,同时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积极向上、精神充盈的舆论氛围。

  以理论认同为重点,创新理论话语,拓宽认同路径。“理论一经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转化,否则无法深入人心。将共同富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人民能理解、易接受的成果,既要保证理论的科学、准确,又要避免一味迎合的哗众取宠。其次,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理论话语宣传的方式,通过影视剧、书籍、绘画、音乐艺术等文化产品,拓宽理论转化的路径,推进理论大众化普遍化,使共同富裕理论被广泛认同,为共同富裕认同培育提供强大群众基础。

  以情感认同为纽带,加强情感联系,深化认同共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情感认同直接来源于党的作风形象,所以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要持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自我革命,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永远保持同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通过共同记忆和仪式感强化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树立致富榜样,激发人民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认同;通过国家重要节日和纪念日,让广大人民感悟民族奋斗的伟大精神。由此,激昂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爱家的情感认同,使之自觉投入共同富裕伟大事业之中。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异地校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的机制研究”(编号:JAS20082)研究成果】

  (作者:肖菲菲,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贤明,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