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和共鸣。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新兴议题不断涌现的今天,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变革中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
倡议的落地,离不开对特定国家与区域历史脉络、政治生态、经济模式及文化特质的精准把握。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深度探究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与独特性愈发凸显。区域国别学并非简单的域外风情介绍或零散信息汇总,而是致力于通过系统、动态的深入研究,建立对特定对象全面、立体、真实的认知。因此,全球治理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变为共识,急需区域国别学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精准的策略依据与充足的人才保障,以期架起宏大倡议与具体区域之间的桥梁。
第一,区域国别学以其深厚的知识积淀与敏锐的洞察力,为全球治理倡议的推行提供认知基础。全球治理具有普遍性,但其具体实践却必须植根于千差万别的区域土壤,要对对象国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及利益诉求有深刻理解,推动倡议落地,避免引发误解与抵触。而区域国别学通过长期的针对性研究,能够系统梳理特定区域的文明演进轨迹、政治变迁逻辑、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文化特征,精准识别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与潜在挑战。例如,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深入理解中亚国家的转型历程、地缘战略思维、经济结构与族群关系,准确把握东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平衡之道、对主权规范的重视程度以及多元宗教文化背景,对于设计共建“一带一路”方案、选择优先合作领域、创新融资模式、建立争端解决机制乃至深化人文交流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基于深度认知的政策设计,能够有效增强全球治理倡议的区域适配性与可接受性,降低合作成本,提升实施效能。
第二,区域国别学通过其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范式,为应对全球治理中的复杂议题提供了整合方案。当今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数字治理、恐怖主义、能源安全等新型挑战,往往具有跨国性、联动性和交织性特征,绝非单一学科或单一政策工具所能解决。而区域国别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融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能够对特定区域内的全球性议题进行全景式剖析,提出定向性应对策略。例如,对非洲进行发展援助时,需同时考察其殖民历史遗产、部落社会结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外部干预因素,明晰其核心诉求;若要与拉丁美洲加强绿色能源合作,则需理解该地区的左右翼政治浪潮、资源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减排方案。区域国别学这种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提出更完整、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与治理路径,有效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方案,从而推动全球治理倡议在具体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区域国别学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知识转化,为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对话渠道。有效的全球治理不仅需要优秀的理念与方案,更需要大量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区域事务的专业人才去推动和执行。区域国别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培养这类“深谙地区、通达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行为逻辑与话语体系,精准把握特定国家的政策走向与社会舆情,成为倡议传播、政策沟通、项目推进的可靠桥梁。同时,通过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联合研究、智库对话等活动,从事区域国别学相关研究的学者本身也构成了中外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能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对外传播全球治理倡议的深刻内涵,精准传递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同时将对象区域的真实情况与建设性意见反馈回国内,促进全球治理倡议的持续优化。这种基于专业知识与相互尊重的双轨对话,对于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培育合作土壤有着官方外交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
综上所述,区域国别学与全球治理倡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强烈的实践需求,区域国别学可通过提供精准的认知基础、整合性的解决方案以及专业化的人才支撑,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倡议从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参与者。在日益复杂多元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加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构建与学者研究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一项关乎中国能否引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重要任务。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与智库功能,促进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的深度融合,鼓励深度田野调查与长期跟踪研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区域国别学人才,从而更精准、更有效地服务全球治理倡议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知识力量与实践智慧。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