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为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国际发展合作、迈向共同富裕;全球安全倡议主张摒弃冷战思维、追求共同安全;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尊重文明多样性、重视交流互鉴;全球治理倡议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四大倡议各有侧重,是中国基于对当前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审慎分析而提出的有效应对方案,它将为正处于动荡、重组中的世界提供发展合作的新思路,为人类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进步提供新动力。对区域国别研究而言,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给学科建设明晰了方向。全球治理的议题包罗万象,而区域国别研究恰恰有着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可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供给和方案应对。
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治理的对象、主体和机制
细分全球治理体系的治理对象:在全球化时代,各种跨国性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区域国别研究一方面应将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如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经济领域的全球治理、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气候环境领域的全球治理、卫生领域的全球治理、人口流动的全球治理、文化的全球治理等。另一方面,应在门类框架下对跨国性问题进行细化,如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非法移民的全球治理、全球数字治理、全球贫困治理、全球垃圾填埋风险与治理、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外太空的全球治理等。
探索全球治理主体的责任:当前全球治理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数量为197个,国际组织数量超过7万个。国家应有不同区分,不同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应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样,国际组织应按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全球性和地域性、政治性和专业性以区分它们在全球治理中应发挥的不同作用。
明晰全球治理机制的运行规律: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都有着各自的政治文化和运作机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潜规则和隐性权力(Invisible Powers)对它们的政治运行有着巨大影响,因而突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对中国成功实践全球治理倡议极为重要。而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对象,因而真正把握全球治理机制的明暗双重运行规律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任务。
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转型
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可追溯至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国际关系体系的四次更迭,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第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它以主权国家为基础,在多极均势的格局中确立了以国际会议和外交磋商为治理手段。维也纳体系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这是一个由英法俄普奥五强主导的新均势体系,其治理的触角开始从欧洲扩展至美洲、亚洲和非洲。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全球治理有了第一个全球性治理主体——国际联盟。雅尔塔体系以两极对立为特征,它既有联合国这样的国际性治理主体,但治理范围也因冷战而被分裂为两部分。在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的突出特征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事实上,每一次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型都伴随着权力转移和秩序变化,当前西方主导的旧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并不寻求推翻现行的国际体系。因而,如何既能破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全球治理中的西方中心主义(Western-Centralism),又可避免大国关系落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trap),从而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课题。
全球治理倡议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基础研究与方案应对
区域国别学科是一个知识包容量极大的交叉学科,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研究建构中国自己的世界知识体系,因而,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对区域国别学科而言非常重要。当下,改革西方主导的、不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求,也是广大追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家的热切期待,这给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殷切期望。所以,区域国别学科不能满足于基础研究,而是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及时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有效方案,这是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承担的学科责任,也是国家建设区域国别学科的期望所在。古人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句古训说明了实践和坚持实践的重要性,而全球治理倡议也非常重视行动导向,所以,今后的区域国别研究也应当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指导,积极服务于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国际组织人才推送与陕西高校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SGH23Y2327)、2024年度课题“区域国别学视阈下陕西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创新研究”(SGH24Y3030)研究成果】
(张燕军,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模,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