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书写

2025-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关于东夷的研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视角:其一是东夷文化的特质以及东夷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其二是在东夷与华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夷夏的互化融合。诚然,这两个方面是有交叉、有联系的。我们这里主要从夷夏互化融合视角来探查东夷的发展变化。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20_5825319.shtml

  中国史学是记录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史学传统上,官方史学(这里的“官方史学”按乔治忠的观点,是指“由官方切实控制和管理纂修进程的修史工程”)占主导地位,直接关联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和政治统治的巩固,这是中国史学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史学的独特之处。官方史学为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统一的指导精神和丰厚的史学成果,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生动力。历史上官方史学的活动机制,对今天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修工程,进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有借鉴意义。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0_5867667.shtml

  边疆治理自古以来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议题,尤其在清朝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中,其重要性更加凸显。清朝在统一战争或重要军事行动结束后,通常会设立方略馆,及时纂修史书,颂扬武功,总结治理经验和教训,即所谓的“方略”。根据姚继荣等学者的统计,清代官修的方略共计25部。这些方略大多与边疆用兵有关,内中誊录的皇帝诗文、谕旨,官员奏疏以及详细记录的战争起因、进展、战略与善后等方面的资料,阐发了边疆治理的实践和经验。官修方略是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载体,从多个方面展示了边疆治理思想。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0_5867668.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