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石夏丽,祝宇豪 谭嘉仪 黄雨婷 解卓瑞 韩佳璇)11月25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和应尽的责任,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新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出席并致辞。他强调,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这一主题,为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建言献策。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在致辞中谈到,在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之际,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文年侠谈到,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要以研讨交流为契机,借助专家学者智慧,把“民大”经验总结好、提炼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完整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的任务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贡献。
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金林主持。
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怎样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了深入研讨。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方面,深刻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并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进行了论述。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性与有机结合。他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入研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喻立平围绕“民族复兴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使命”这一主题,从大历史观出发,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的使命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推动“中、西、马”相融通,实现文明的新飞跃。他强调,要完成这一使命,青年学生不仅要懂马克思主义,会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更要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实现学业、情怀、智力、活力和能力的提升。
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作了题为“李大钊青年奋斗观的当代启示”的主题报告。他结合李大钊关于青年奋斗观的系列文本,指出在当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李大钊的青年奋斗观对当今的青年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联系和时代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作了题为“着力培养党和国家事业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的主题报告。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对如何教育大学生让其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进行深刻详细地论述。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青年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教诲,明确青年的时代使命;要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的角色扮演”这一主题,阐述了当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强调当代青年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身责任、发挥好时代先锋的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对时势造青年、青年造时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通过分析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指出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呼唤大学生要勇敢肩负起历史责任,要以多视角看待青年共产党员的使命。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继伟围绕“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主题,阐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对“五个文明”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系。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从数字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融、赋能、赋效的三重逻辑进行深刻剖析。强调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技术驱动的同时,也潜藏着一系列风险隐患,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充分认识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正向驱动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红燕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并作大会总结。她希望,参会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论研究者、教师以及政工干部要携手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全面提升中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讨会由中南民族大学主办,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学工部、共青团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南民族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及部分学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