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战略

2025-11-12 来源:中国民族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代边疆治理战略的构建,应以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为目标,以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为根本遵循。

  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

  中国的边疆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还包括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边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视域认识,可作如下阐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两大遗产,也是中国公民历史认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中国边疆正是两大历史遗产承接的平台。

  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可作如下观察:首先,边疆地区是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边疆地区长期发展滞后,何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加之中国的陆疆和海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地。其次,边疆地区仍然是我国国防前线,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第一线。第三,边疆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前沿舞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舞台。第四,边疆地区是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维护国家周边安全的第一线。要推行以积极塑造为重点的周边安全政策,深化以睦邻友好为特色的周边关系,塑造好中国的大国形象。

  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认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新特点、新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边疆治理是一个运用国家权力,并动员社会力量解决边疆问题的全过程,是以政府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为实现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依法管理边疆区域内公共事务的过程。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必须自觉地将法治作为根本方法,自觉地用法治方式来解决边疆公共问题,管理边疆公共事务,调节边疆公共关系。

  准确理解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战略,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其精髓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阶段性政策如何变化,始终坚守“国家统一”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作为全中国人民最高利益。历史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辉煌的胜利,国家才一步步走向强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战略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点,必须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二是治国必治边。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时强调:“治国必治边。边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对外工作全局,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当代中国治边战略水平的提升,也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充分认识到边疆地区、边疆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加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把边疆治理有机融入各方面事业发展。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定位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在继承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优良传统基础上,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边疆治理的固本之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边疆地区各有各的区情、省情,在治国理政上要从实际出发,必须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就发展与稳定来说,不同的边疆地区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两大战略任务的重点应有所侧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新疆和西藏应以长治久安作为治理的战略重点,而其他边疆地区应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优先的地位。发展和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理解发展,不能认为其仅是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应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既有经济发展,也有文化发展,还包括教育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等。因此,即便新疆和西藏以长治久安为治理重点,也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妥善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是治理边疆重在育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治理者是人,治理的对象也是人。塑造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培养和选拔合格的边疆治理者,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保证。塑造合格公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党和政府指导下有序推进,在全民教育中实施,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其中,在边疆地区开展好学校教育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领导,管理上不能出现空白点;二是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三是狠抓学校教育的两个关键点——教师和教材。在社会教育中,要将增进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作为刚性目标,国家历史教育必不可少。要为家庭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教育的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不断增强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另外,确保广大边疆地区长治久安,还应着力造就一批合格的边疆治理者。要重视边疆地区干部选拔工作,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保持清醒、立场坚定。在此原则下,综合考察、量才安排,选拔一批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敢于冲锋陷阵,敢于担当的各民族干部。

  回顾治理边疆艰辛和曲折的历史之往,结合当今形势,笔者略有几点思考:一是历史不能忘。二是忧患意识不可无。三是要强化理论支撑。学界尤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面对新时代新使命,责任重大,应立足现实,牢记历史、面向未来,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本文系第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书面发言摘登,有删改。)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