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以“三融入三引领”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政引领力

2025-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这深刻表明了“思政引领力”在育人体系中管根本、定方向的战略地位。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重要职责,必须充分发挥贴近青年、连接青年、引领青年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政引领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尤为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与争夺呈现出新特征。青年一代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群体内部差异更加明显,更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裹挟与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思政引领工作面临传统工作模式滞后、主流话语吸引力弱化、思想引导效能不足等现实挑战。2025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政引领力指明了方向。

将理论武装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夯实高校共青团引领根基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共青团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在于以透彻的理论说服青年、以真理的力量感召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是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各阶段特别是大学育人全周期的基础性工程,面对价值观念多元激荡、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新形势,高校共青团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首要切入点是将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从“入眼入耳”的知识性认知,深化为“入脑入心”的政治认同,并最终转化为“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理论武装,要求高校共青团全面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利用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优势,实现理论武装从内容供给、方法创新到载体建构的系统性革新。一方面,推动教育内容青年化,增强理论的感染力。要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及团学骨干,采用故事化、情景化、案例化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理论与青年关切,如学习、就业、成长困惑等内容相结合,做到“大道理”“小切口”并重,使理论阐释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从认知诉求上打通青年接受通路。另一方面,创新互动化学习方式,促成认知向内化转变。要由单向灌输向互动探究转型,常态化开展研讨、辩论、情景模拟与主题论坛,鼓励青年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同时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营造可问、可辩、可求真的讨论场域,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根本转变。此外,构建立体化传播载体,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要巩固和提升传统团课与主题团日活动质量,同时建设有吸引力的新媒体矩阵,通过微课、短视频、动漫图解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促进理论传播在校园与网络空间的协同覆盖,形成线上线下合力。

将价值感召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拓宽高校共青团引领场域

  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是价值塑造的底色,思政引领力不仅依赖于理论说服,更需根植于价值层面的情感认同。当前部分青年面临学习意义模糊、奋斗目标虚化等困境,需要高校共青团通过系统的文化浸润,将价值感召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把抽象的政治认同转化为具有日常意义的学习动力与使命担当,帮助青年建构学习的“价值理性”,解决青年“为何而学”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大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组织青年深入红色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域切身感受。另一方面,大力宣传钱学森、黄大年等一代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将抽象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具象化为可感、可知、可学的精神楷模,揭示个人学识增长、能力提升与国家需要、民族复兴之间的逻辑关联,唤醒青年学习使命感,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持久动力。

  “学以致用”是实现价值感召的关键。高校共青团要探索构建跨学科学习范式,联动专业教师、社会团体、校外企业等多方主体,引导青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审视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青年文化知识学习成效,更能塑造青年面向现实世界、拥有家国情怀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将学好专业知识本身,转换为富有成就感的价值践行。同时,作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高校共青团要为青年搭建将知识储备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实践舞台,借助“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社会调研,围绕国家亟须突破的技术领域进行前沿探索,让青年真切体验到知识应用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社会民生的人生价值与崇高意义,推动思政引领的价值感召力在实实在在的贡献中得到最具说服力的彰显。

将组织凝聚融入社会实践教育,提升高校共青团引领质效

  思政引领力需要在科学理论说服基础上,用生动实践体现其凝聚力。社会实践作为联通校园与社会、贯通理论与现实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的重要场域。碎片化、随机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也无法彰显组织的整体力量。高校共青团要遵循青年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着力构建一个设计科学、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梯度化社会实践体系,引导高校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完成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参与一项持续的志愿服务、经历一轮真实的岗位实习。同时,为实现有效覆盖,必须强化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基层组织的实践功能,大力推行“一团一品”实践模式,鼓励各支部结合专业特色与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与育人实效的实践品牌。

  实践活动的深度与效度,直接决定了凝聚作用的强度。高校共青团作为社会实践主导者,要有效联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积极引入地方政府、优秀企业、基层社区构建协同育人网络,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基金、聘请社会实践导师等措施,明确各方在资源供给、过程管理、安全责任等方面的权责,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走出去”能落地、“沉下去”有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接触国情社情、增长实际才干,从而在富有成效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共青团组织力的信赖与依附。

  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过程体验,更在于成果转化与意义彰显。高校共青团要围绕将个体的实践收获转化为组织的共同财富与凝聚力增量,健全完善实践成果的转化、宣传与激励闭环,建立规范的成果总结与展示机制。通过举办报告会、优秀项目展演、编印年度实践成果集等形式,广泛宣传实践成果,使之成为最生动、最鲜活的思政教材,激发更多青年的参与热情与认同感。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思政引领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条例》为遵循,在理论说服、文化浸润与实践锤炼三条路径上统筹推进,不断增强共青团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引导力与凝聚力,在青年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前进方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