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的三重意蕴

2024-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写入法律,既充分凸显其重要性,又为增强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立足于发展“大历史”、理论“大视野”,善用“大课堂”“大平台”“大资源”“大师资”,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化阐释、数字化体验、大众化宣讲、数字化传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加强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是谱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科学完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石。

  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是加强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更加公平而有质量,取得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新赛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劲动力。作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第一方阵,高校必须用活用足宣传的广度、力度、温度和效度,在传播手段上运用数字化建设的“互联网+”,实现传播方式从单向讲授向多元互动转变,推进精准思政和意识形态走深走实的工作方法,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的营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学校“小课堂”引入社会“大课堂”,形成全覆盖的“大讲堂”,以润物无声实现启智润心的宣传效果,以“盐”的力道、“声”的通道、“糖”的味道,“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实现各民族对“五个认同”的强烈共鸣,充分彰显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担当,体现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作为,展现新征程上为建设教育强国砥砺奋进的新风貌。

  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是谱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面的重大创新,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高校建好“大思政课”,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彰显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建立健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以饱含大历史观的整体性意涵系统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蕴含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启示,让大学生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年人心灵深处。

  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是构建科学完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石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宽广视野和时代意蕴的学术图谱,为学界秉持学术自觉、坚定学术自信,“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及深刻阐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等提供了学术指引。

  在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必须以历史为经纬,用好“青言青语”“网言网语”,以学生喜欢听、感兴趣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清楚说明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确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在实践进路上,要实现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的历史表述更加宏阔纵深,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更加丰富完备,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加清晰洞见,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培育建设的学术厚度、思想深度、理论高度、传播力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思政课”,“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内驱动力使然。在回望历史、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伟大实践中必将产出更多“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本文系国家民委2023年度教改项目“深耕大西南田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02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典型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3TZ0208)和西南民族大学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3XNZLJG027)阶段性成果】

  (张立辉,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桃,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