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协同增效:抓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3-0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绿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当前,我国仍存在产业生态不完善、经济发展高碳化、资源环境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进程。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应把绿色低碳作为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通过协同增效紧紧抓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环节,以关键环节的突破促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政府推动:加快“三大结构”的调整优化

  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其中,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着力点,而实现这“三大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3亿吨、水泥4亿吨,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政府要秉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着力构建生态型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全社会弘扬绿色低碳理念,转变高消耗、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注入新的增长动能,释放绿色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活力,保障绿色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提升产品绿色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协调能源结构的合理配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6.9个百分点、达到16.6%,能源消费增量实现2/3来自于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低碳化的基础保障,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作为亘古不变的人类生存发展支撑能源,在能源结构中仍居主导地位,要实现其合理配置,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是关键。既要立足化石能源赋存条件,加强源头控制,合理调控煤炭开发强度,推动常规天然气理性勘探,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实现化石能源优质发展;又要坚持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规划高质量风电项目,支持具有生态效益的光伏项目,大力推广以电代油、以氢代油,充电桩等一体化信息配电系统,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新能源规模发展。

  三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升级。交通运输行业对资源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占有、排放、消耗等负价值作用。2012年至今,我国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在节能层面,政府要通过能源要素合理配比减少对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各类型交通运输工具对相应能源需求的合理配置;在减排层面,鼓励高端技术投入,从而影响交通运输工具的污染物排放量,依据排放量的硬性指标规定取缔淘汰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建成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在优化层面,通过经营方式系统管理协调区域间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需求。

市场驱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从根本上指明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方向。市场化配置是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的有效方式,关键在于建设统一的市场平台、规范的市场规则以及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化。

  一是推动建设资源环境要素统一市场平台。统一市场平台作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的有力载体,是实现市场配置体系优化的必要路径。要打破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打破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实现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统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立绿色资源要素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资源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做到布局优化、功能合理、相互配套,从而畅通绿色资源买卖双方的联接,实现绿色生产要素、绿色生产企业的自由流动,提高绿色资源市场平台内外空间的利用,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绿色资源交易过程,平等获取绿色生产要素。

  二是深化改革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规则。考虑到我国绿色资源行业集中度低以及绿色资源要素分散等特点,要汇编绿色资源目录、汇聚整合绿色资源,丰富绿色权益交易品种,完善有关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的初始分配制度与相关交易机制,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现绿色权益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交易。此外,严格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将信用监管作为绿色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状况的依据,建立绿色失信企业黑名单,对绿色资源信用主体及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和调节,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着力实现资源环境要素价格市场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风能、太阳能等作为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定位,推动实现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化自然垄断环节,扩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范围,把能源设备生产、供能服务等作为竞争性环节,给予企业一定的服务收费自由度,依据供求对绿色要素市场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绿色生产要素供给方增加对优质要素的供给,支持绿色生产要素需求方按照市场价格分布比例选取符合生产成本,实现高质量要素获取高收益,在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社会联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因此,要联合社会多主体,引导企业、学校、家庭等主体自觉参与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共同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释放绿色低碳产业的“外在拉力”。绿色低碳产业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转变企业“追求绿色必然牺牲利润”的错误观念,提升和强化企业的绿色责任,通过开展绿色设计、推行绿色包装等,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要激发绿色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等方面的绿色技术瓶颈,不断满足社会向市场提出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要求,构建绿色竞争力,牢牢掌握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以学校为主体,激活绿色低碳教育的“关键引力”。绿色低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是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的主课堂。要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创新绿色低碳教育形式,鼓励开展绿色知识竞赛,支持建立绿色科教基地,推动绿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熏陶的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校园建设,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增加校园自然碳汇面积,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学校建设领域的应用,实现学校建筑用能低碳化。

  三是以家庭为主体,夯实绿色低碳意识的“内生动力”。绿色消费是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要以创建绿色家庭为抓手,引导广大家庭自觉践行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文明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不断向社会释放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信息,凝聚节能降碳的家庭力量,倒逼形成绿色低碳市场,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推崇绿色环保行动,鼓励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蚂蚁森林绿色马拉松”等公益活动,以绿色家风浸润良好社风,强化绿色低碳社会建设的使命担当,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践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CKS034)阶段性成果】

  (罗贤宇,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源,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