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5月1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近百名师生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学习。
合影留念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供图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家级专业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一次‘观看’历史的惊艳之旅。”走进展厅一层,穹顶上方映射着党的二十大召开当日的星象,地面上展示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脉络,左右以壁龛的形式展示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完美呈现,使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博士生吴文杰深受震撼。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供图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来到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先后参观了“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展览。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朱书文字陶扁壶、彩绘龙纹陶盘,夏代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足迹,吸引师生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馆内数字化展陈和互动也给参观者带来了惊喜,当讲解员放大展示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勺背的花纹细节时,同学们“哇”声一片。“数字技术拉近了我们与展品之间的距离,让我想起了传播学中经典的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高尚说。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品
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沉静回廊中,历史的尘埃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智慧,每一件出土的文物,不仅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古人思想与生活哲学的凝结。青铜器上的铭文,如同古人的哲学笔记,记录着他们对宇宙、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郭世航说。
通过本次参观学习活动,师生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最深层的自信,在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不约而同表达自己“增强了文化自信”。“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建成,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体现,也为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此次参观学习,我深刻感受到考古学在构建中华文明史、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方向博士生宣扬说,这些跨越时空的文物,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的恢弘画卷。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22级本科生丁彬是一个有志于考古学研究的青年学生,通过这次参观,她对考古学科的时代使命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考古博物馆,千年前的文明之风轻轻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嘱托音犹在耳,作为有志于考古学研究的青年学生,必将不负青春,为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丁彬说。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校团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发起,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课程的“第二课堂”,旨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引导青年学生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青春力量,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览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丛书本上的文字中跃然而出,变幻成一个个活生生、有故事的文物,如此兼具感官冲击和知识普及的‘第二课堂’,正是北师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原因之一。”青年教师潘若天说。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