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23-1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张晓灵)11月19日至21日,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会议旨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多视角、深层次、跨领域的互动交流,充分展示纸质文献抢救性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索新时代下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新路径、新模式,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推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多领域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会议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东省造纸学会、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共同协办,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会议主席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

  保护文献 赓续文脉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在致辞中表示,推动文献保护是赓续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之举。多年来,学校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充分发挥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多个强势学科作用,为我国文献保护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大家“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必将为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前瞻理念和技术支撑,必将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华南理工大学将持续推进文献保护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文献保护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多“华工智慧”和“华工力量”。

  《广州大典》编委会主任兼主编陈建华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感谢华工以樊慧明教授为首的造纸专家们为《广州大典》在出版用纸等方面提供的科技支撑,让《广州大典》能够传承更长时间、保持更好。新时代,国家对中华古籍文献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介绍了文献保护载体硅基与碳基存储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基因存储技术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崔颂东在致辞中指出,保护好古籍文献,就是守护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续写民族精神。对文献研究和文化传承战线的社科工作者,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要加大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原生性保护修复和再生性综合利用,让世人读得懂、传得下去。二是要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而激活其生命力。

  跨界共融 引领未来

  本次大会历时1天半,以“跨界共融,引领未来”为主题,共征集到相关研究领域论文摘要82个,共设会议报告53个,其中主旨报告3个、特邀报告16个、学术报告33个。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玉虎分别作主旨演讲。

  杨冬权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让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得以巩固,文化基因得以延续,传统思想得以继承的重要工作,对壮大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实现文献保护要从四个方面抓起,一是既要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也要做好现代文化传承,既要重视非电子文献保护,也要重视电子文献保护;二是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三是要做好对受损文献的抢救修复工作;四是要搞异质和异地备份。他强调,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是最长远的文献保护和最好的文化传承。

  樊慧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相比电子文献载体在保存周期等方面占有优势,纸质文献保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是造纸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应尽之责。

  李玉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科学保护和恢复档案原件原貌,对档案进行预防性保护,是档案保护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他提出要创立整体性、引领性濒危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与保护工程技术。针对档案原貌科学修复,他提出要研制环保型防灾耐久收藏装具,整体应用产生“群体效应”,形成密集的防火、防虫、防霉、防酸屏障,构建具备强大自防护型防灾耐久功能的绿色馆库,践行国家“双碳”目标,为保护、传承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贡献档案保护的科技力量。

  与会专家围绕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古籍修复与手工纸技艺非遗传承、图书档案文物与文化传承研究、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电子化、数字化、文化传播等)、岭南文献研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推进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参观走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图书馆。

  据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轻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球造纸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实验室自建室起,就组建了由80%党员组成的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主攻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对策、纸质文献利用技术服务、当代重要文献预防性保护对策三大方向,持续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樊慧明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创新了文献保护新方法,开发了多种脱酸与增强材料、纸质文献脱酸增强系列智能化批量化装备和多种耐保存专用纸,为我国的纸质文献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政策建议和人才储备,也为红色党史文献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科研成果应用于《广州大典》、孙中山大元帅府等文献保护,服务于红色甲工等党史重要文献保护修复,让古籍“重获新生”;特别是自主研制的整本书超声雾化法式脱酸增强装置,实现了纸质文献快速批量智能化修复保护处理。同时,还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等,为国家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增彩添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研究成果还被制作成了微党课等党史教育宣传材料,以榜样为标杆,学习先进模范,激励党员担当使命、奋发有为。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献既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励中华儿女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力量源泉。文献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传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加强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加快推进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