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近代史上的利波万人

2025-05-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罗马尼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按人口数量排序,利波万人是该国境内继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吉卜赛人、乌克兰人、德意志人之后的第六大民族。他们主要由俄罗斯族和哥萨克两大族群构成,信奉17世纪中叶俄国尼康宗教改革之后形成的旧礼仪派,属于旧信徒。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他们为逃避俄国政府和东正教会的迫害,陆续迁入黑海西岸和西北沿岸地区。利波万人与俄国联系密切,在罗马尼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何迁入罗马尼亚

  利波万人有两大来源,一是俄国境内的旧信徒,二是顿河流域信奉旧礼仪派的哥萨克。这两大群体分两个阶段先后迁入罗马尼亚,而迫使他们离开俄国的原因不尽相同。

  17、18世纪之交是利波万人的形成阶段。在此期间,俄国统治者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和彼得一世接连打压旧礼仪派,导致旧信徒成批逃往国外。其中,许多旧信徒涌入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多布罗加及其附庸摩尔达维亚公国和瓦拉几亚大公国东部,逐渐演化成遍布黑海西北沿岸的利波万人。

  俄国统治阶级之所以打压旧信徒,除表面上的宗教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首先,罗曼诺夫王朝的前几任统治者致力于确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加强对东正教会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其次,东正教会牧首尼康的宗教改革引发了下层神职人员的职业危机。这些神职人员与笃信古代宗教传统的底层民众结成旧礼仪派,反对尼康的宗教改革。他们皆为俄国政府与东正教会的剥削对象,与俄国统治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

  1740年至18世纪末是利波万人的壮大阶段。1708年,顿河哥萨克反抗俄国压迫的布拉文起义失败,涅克拉索夫率领600户信奉旧礼仪派的哥萨克逃往克里木汗国,形成抵挡俄军南下的劲旅——涅克拉索夫哥萨克。涅克拉索夫辞世后,这批哥萨克于1740年开始撤往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黑海西岸,与当地利波万人混居。持续半个世纪的人口注入,大大增强了利波万人的力量。

  俄国统治阶级镇压涅克拉索夫哥萨克的主要原因并非宗教矛盾,而是双方在政治和民族层面上的冲突。首先,17世纪后半期,分布在南俄草原上的哥萨克族群既是俄国向外扩张的得力助手,也是农民起义的积极参与者。因此,他们成为罗曼诺夫王朝头几位沙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隐患。其次,俄国对哥萨克实施异族剥削统治,频繁爆发的哥萨克起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必然遭致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

  两个历史谜团

  利波万人向黑海西北沿岸的迁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两个复杂阶段、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才得以完成。同时,伴随着每一个迁徙阶段,均形成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

  首先,利波万人名称的由来。这一谜团困扰了学术界几个世纪,目前存在四种主流观点。其一,俄文“椴树”音译为“利巴”,迁入黑海西北地区的旧信徒曾藏身于当地茂密的椴树林,故其名称来源于“椴树”一词。其二,由旧礼仪派中“菲利普派”的名称转化而来,或者由某一著名旧信徒“菲利普”的名字转化而来。其三,来源于旧信徒在摩尔达维亚公国建立的最早定居点“利波文村”的村名。其四,这些旧信徒曾以兜售椴木圣像画为生,故被称为利波万人,即“椴树派”。

  其次,如何甄别利波万人中的涅克拉索夫哥萨克,一直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两大族群之所以难以区分,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利波万人和涅克拉索夫哥萨克都具有俄罗斯血统且长期通婚,均信奉旧礼仪派,在外貌和宗教文化方面几乎相同。其二,18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为激励涅克拉索夫哥萨克对抗俄国给予其很多特权,利波万人因而纷纷冒充哥萨克。其三,19世纪下半期,鉴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涅克拉索夫哥萨克在俄土战争中不再与俄军为敌。奥斯曼帝国因此取消了赋予他们的特权,不断刁难乃至驱逐这些哥萨克,迫使许多涅克拉索夫哥萨克假冒利波万人。

  迁入罗马尼亚后的发展

  利波万人移居罗马尼亚后,为获得当地政府和其他民族认同,以便顺利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政治、宗教和文化领域形成一定国际影响力。

  首先,通过两种行动奠定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第一,不断拓展移居范围。部分利波万人的迁徙脚步并没有止于罗马尼亚,而是继续迈向北欧、西欧和美洲地区多个国家,通过旧礼仪派教会组织与罗马尼亚同胞保持紧密联系,客观上扩大并丰富了罗马尼亚的国际交流网络。第二,发挥跨境族群的影响力。利波万人主要居住在罗马尼亚东部和首都布加勒斯特,以及与之毗邻的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保加利亚边境地带。这四个国家的利波万人同宗同源,出于对跨境族群特征的考虑,这几国均把利波万人作为制定边境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其次,借助两个组织形成广泛的宗教影响力。第一,创立白泉教阶。1846年,俄国旧信徒代表团说服君士坦丁堡牧首区的阿姆夫罗西都主教改宗旧礼仪派,在利波万人的白泉村创立白泉教阶。自此,旧信徒在寻求神职人员服务方面不再受制于俄国东正教会,利波万人借助白泉教阶的盛誉得以声名远播。第二,创建罗马尼亚古代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1846年,利波万人于白泉村组建罗马尼亚古代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下设七大主教区,对外宣称统辖全世界的旧信徒。

  最后,凭借三种途径成为传播俄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第一,利波万人特别注重传承俄国古代语言与文字,并通过文本和人员的交流向国外旧信徒传播这些知识。第二,利波万人同保加利亚、摩尔多瓦等国的旧信徒保持着联姻传统,走出罗马尼亚国门的利波万人不经意间便会成为俄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者。第三,利波万人积极参加具有国际规模的文化节、展览会和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展示俄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精湛的工艺以及古朴典雅的文艺形式。

  利波万人的显著特征

  罗马尼亚利波万人是一个独特的宗教—社会群体,他们既不同于罗马尼亚境内的其他俄裔群体,也有别于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旧信徒。

  第一,拥有强大的教会组织。俄国旧信徒扩散到许多国家,但很少能形成像利波万人这样人数众多的群体。据官方资料统计,罗马尼亚古代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有37000名教徒,而民间认为其人数可达10万之众。19世纪后半期以来,该教会甚至几度向同属白泉教阶、拥有百万教众的俄国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发难。

  第二,独特的宗教礼仪。利波万人保持着一些与其他旧信徒群体明显不同的宗教礼仪。例如,习惯于进行守夜祈祷,晨祷也在夜间完成;向婴儿授圣餐,40天内不得超过一次;大祭礼仪完成后,向所有教徒发放代礼和圣祭品;利波万女性参加宗教活动时,佩戴鲜艳的头巾并在下巴处打结,上身穿五颜六色的衬衫,下身着饰有绦带的裙子,而俄国女旧信徒则佩戴用别针固定的白色头巾,身着单色吊带长裙。

  第三,兼具保守性与开放性。在某些领域,利波万人和其他旧信徒群体一样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例如,在教育领域,他们以《日课经》《圣诗集》和《治家格言集》等教会书籍作为课本教授俄语和教会斯拉夫语,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向下一代灌输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准则;在习俗领域,他们喜欢穿民族服装,热衷于举办传统节日活动。而在某些领域,他们展现出其他旧信徒群体难以得见的开放性。例如,在职业方面,他们打破旧礼仪派保守的宗教禁忌,涌现出著名演员弗拉德·伊凡诺夫、奥林匹克皮划艇冠军伊万·帕察金等文体明星;在社交方面,他们与罗马尼亚政府建立友好互动关系,罗马尼亚政府向利波万神甫发放国家最低工资,而罗马尼亚古代东正教旧礼仪派教会则无偿向军队、监狱、医院、学校和社会救济部门提供宗教援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武雪彬(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