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取向与向度

2022-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教育学体系建设面临教育学涵义宽泛含糊、教学备受诟病、思维特色不显的困境。教育学体系建构在体系取向的分类、方法论、结构方面存在自洽的纠结,在问题取向的真问题与假问题、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解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存在自觉的烦恼。未来教育学体系建构要注重如下三个向度的有机统一:在内容向度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在主体向度上,要立足行动逻辑;在方法论向度上,要实证与解释并重。

  中国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国人的思维别有特色。中国人用自己的概念和逻辑思考阐明教育基本问题,并尝试解决中国教育的实践问题,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研究。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贡献,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学的学科自信,也能提升教育学对话中的中国自信。

 

中国教育学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涵义宽泛含糊:教育学本身究竟应取广义还是狭义?

  教学备受诟病:教育学是不是一个师范专业?有用还是无用?

  思维特色不显:教育学思维的元素和逻辑似乎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清晰。

 

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取向困惑: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

 

  在体系取向上,主要包括分类的困惑、方法论的困惑和结构的困惑,存在着自洽的纠结。第一,分类的困惑。无论是怎么分,都涉及到分类标准的问题。第二,方法论的困惑。我国教育学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相对较弱,对解释学、批判理性主义以及批判学派的方法论运用不够,更难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三,结构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广义或狭义)、内容选择(思想、制度、历史、行为)和逻辑主线(认识或行动)的确立等方面。

  在问题取向上,包括真问题与假问题、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解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三种不同取向,存在自觉的烦恼。第一,真问题与假问题。应遵循现象——困惑——问题的思维逻辑,发现和确立真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可以训练和养成的能力。第二,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理论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假说—猜想”,也可以是“概念—体系”,理论问题则一定是蕴含于其中的那些未知。至于实践问题,一般基于现实困惑,旨在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第三,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解决问题,但却忘记了研究者的本职和优势其实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将问题说清楚,将道理讲明白。

 

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向度选择

 

  第一,内容向度:坚持问题导向。虽然现有教育学教科书和专著在知识体系上均花费了不少心思,但从其实际呈现来看,始终还是显得有些凌乱。建议在教育学体系建构中,应该重点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教育的必要性、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有限性等。

  第二,主体向度:立足行动逻辑。现有教育学教科书和专著的知识体系建构更多还是站在研究者的立场,按照研究者的认识逻辑和行动逻辑,似乎缺少一些对其他主体的必要关注。比较国外的教育学体系可以发现,基于不同的角色和立场,教育学的体系应该可以呈现出另外的样子。比如,我们可以在主体向度作进一步细化,进而区分出研究者维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者)、学习者维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决策者维度(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教育学体系。或者,至少在建构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方法论向度:实证与解释并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也确立了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尽管学界对教育学的方法论有所讨论并有一定共识,但究竟该如何在教育学体系建构中具体运用并体现方法论的指导,其实还需要作出努力。在教育学体系建构中,理论证成是必要的,但与它同样重要的是,还要能对作为具有具象化目标的尝试性行动的教育作出具体的解释。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本文系专家在第一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行知教育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晏清/整理)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体系;学科自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