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三小被称为“北京魔法学院”,作为信息时代学校的3.0版本,区别于农耕时代学校的1.0版本、工业时代学校的2.0版本。中关村三小最具创新之处就是学校的时空设计。学校正门的钟表设计别有用意:日晷意味着过去,时钟代表着当下,二进制钟表象征着未来。在中关村三小的校长看来,学校是一个帮助孩子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知识、能力和品质建构的学习场所。整个学校的建筑物是一个类似客家土楼建筑的综合体,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大家庭和谐共处的东方哲学思想。在中关村三小的老师看来,学校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人与人共处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学习孤立的知识或技能的场所。④为此,学校设计了“班组群”。在“三室一厅一卫”家的空间里,三间教室连在一起,来自三个相邻年级的班级共同组成了一个学习群体。三间教室之间除了一道墙外,其他的都是活动隔断板。平时三个班级既可以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不同或全部的隔断板,自由组合在一起。一个“班组群”的整体空间,包括了个人空间、规定组群空间、分享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递进层级的空间。这确实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时间不是线性的单向的,空间也不是分隔的、封闭的,整个学校时空是立体的、开放的,是生长的、生活的,是有教育意义和文化意味的。混龄的班组群,跨年级的伙伴关系,家庭式的相处方式,不仅是接近真实社会、真实世界的一种真实学习,更是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
显然,学校时空已经不是边缘的存在,而走向了教育的中心;学校时空也已经不仅仅是教育的载体,而就是教育本身。
二、未来学校时空变革的趋势
有学者分析,20世纪以来,推进学校发展的原有逻辑路径已经消失或者弱化,如等级性逻辑。有的已经变化,成为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校的选择,如普遍性逻辑。而在平等性逻辑基础上,发展性、主体性、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整体性、生活化等逻辑,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选择,并在不同阶段得以体现。[4]朱永新描述了未来学校的10大趋势,即形式上更丰富,本质上更自主,时间上更弹性,内容上更定制,方式上更混合,教师多元化,费用双轨化,评价过程化,机构开放化,目标幸福化。[5]王竹立谈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时说到,这时的教育不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主性的;不再是固定式的,而是流动式的;不再是标准化的,而是个性化的;不再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不再是灌输性的,而是渗透性的。[6]这为我们认识未来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而了解未来学校时空变革的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赢得未来。
(一)从“区隔时空”走向“互联时空”
未来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突出表现便是其时空的互联性,即“让所有人随时随地都能联结”。传统学校各学段的分离、各年级的分隔、各班级的分设将因学生的合作学习、混龄学习而消融;封闭的学校围墙,各教室之间隔绝的墙面,校园内教学、运动、生活区的功能隔离等因不再具有封闭区隔的作用而消失。以往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地点,学习固定内容的传统教育正在消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泛在教育正在兴起。[7]“互联网”本质上具有开放、平等、共享、创新的属性,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是其功能所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更使得国内与国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过去与未来的融合交流成为可能。
在未来学校,节假日、寒暑假与学习的区隔将改变,学校的物理地点将模糊,空间概念将淡化,跨时、跨校,甚至无校学习、在家上学都成为常态。教室内桌椅的位置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灵活、快速地进行拆分与重组;教室的边界正在消除,原有的四面墙壁被打破,教室的物理空间可以通过设计手段进行符合不同学习需要的拆分组合,让教室在同一时间支持多种学习活动。而且,教室与实验室、宿舍、运动场馆等的互联更为便捷。未来学校从时间上看是“学习无止境”的,大数据极大地促进了弹性学制和自主学习,学校不再根据年龄划分年级而是根据能力,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空间上看是“学习无边界”的,各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运动、生活等区域交替变换,学校与社区联系日益紧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自由切换也将成为日常,大自然、社区、各种场馆的空间都成为学习的课堂。学习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内的活动,而与生活、自然和社会高度融合。
(二)从“同一时空”走向“个性时空”
未来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另一趋势是其时空的个性化。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定制的教育”。传统学校同一的学制、同一的学期、同一的校历、同一的上学放学时间、各班同一的课表、同一的教室、同一的班级、同一的教材、同一的作业、每节课时同一的时间……这些“同一”将被打破。代之的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性变革,以及课程、教师、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形成的更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的支持体系。教育不是筛选而是诊断,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未来学校将没有同一的学制,没有传统的年级与班级,同学没有年龄和资历的限制,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如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个人一天的“行程”。[8]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