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为我国创新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行动指引。新质生产力具有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以及新基础设施的时代特征,是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由行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建构的一种新型组织系统,横跨教育与产业两大系统,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探讨其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创新机制破解产教融合发展难题
  产教融合起初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主要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产学合作形式来推进。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不仅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和现代产业学院,还成立了共管的产教融合管理机构。同时,结合企业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以回应社会需求。这些举措是职业院校履行自身职能,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的基本维度,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益经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引发科技和社会领域的变革。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的生产力。产教融合关涉新质生产力的新生产工具、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和新载体,亟须在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应有作用,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既往产教融合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主导的产教融合难以为企业发展汇聚创新资源。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建立起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但企业作为“创新第一动力”的落脚点,其在产教融合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未解难题。比如,企业如何在产教融合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共同治理主体中的一元?建立怎样的机制有助于企业表达创新发展诉求?如何形成协同推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合力?这些与企业存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需要革新职业院校主导的产教融合才有可能解决。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中的诸多障碍需要通过构建新型产教融合机制才有可能破解。比如,产教融合如何超越职业院校、企业的本位主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行业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产教融合如何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以推动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如何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协同创新?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推动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上述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解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职业院校主导的产教融合往往是由职业院校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企业开展合作。企业属于被动方,主要承担配角的责任,配合职业院校的安排。这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关注点不同,无法寻找共同的利益交汇点,企业长期处于浅层参与甚至缺位的状态。二是产教融合在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存在明显不足。产教融合的工作重心没有放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上,也没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教育资源的整合方面存在排他性倾向,过于注重本院校或本集团的需要而没有整合产业资源,在推进技术协同创新上也尚未取得大的突破。
  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改变教育机构主体主导地位,建立健全教育侧和产业侧共同发力的产教融合制度。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采取政府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主导、学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教融合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出台政策,优化保障措施,并充分考虑各主体的性质特点和利益诉求,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各主体协同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会制度,由行业头部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组织各方成立理事会,明确政府是引导方,行业是主导方,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是参与方。制定章程与合作协定,理事会依法依规具有重大事件决策和监督的权利,成立一个常设的常务委员会和其他功能性委员会,以便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代行其职责。理事会成员构成要有典型性,不仅要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头部企业、职业院校等代表,还应有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代表。改变过去主要以政府资源投入为主的资源消耗型产教融合模式,由跨界主体协同激发内生动力,驱动科技创新发展,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在教育侧和产业侧共同发力,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面向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统筹规划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新质生产力意为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力,是在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等级跃升。产教融合在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一方面,要抓住通过教育链以人才链深度绑定产业链、创新链这个核心,统筹规划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通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筑牢基底。另一方面,应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载体,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育人资源,以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为突破口,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
  二是以产引教,职普融通,培养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者是新模式的创造者、新产业的引领者、新领域的领跑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以产引教,加快推进职普融通,培养新质劳动者。首先,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壁垒,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效对接与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的引领作用,营造人才链、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生态。其次,构建具有前瞻性、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生产工具与行业企业的真实任务共同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多方协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三是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链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支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载体的创新活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打造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协同创新平台。这种协同创新平台是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进行协同育人、技术攻关,提供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创新活动的动力。首先,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充分吸纳职业院校、高水平大学与科研机构参与,有效整合职教城、科教城、大学城、科技园区、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产教融合形态,坚持资源要素的共建共享,基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劳动工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类型丰富的协同创新平台。其次,发挥全球创新网络力量的积极作用,链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建立国际顶尖人才的引进机制,支持高水平职业院校、高水平大学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招聘等招才引智方式吸引国际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形成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同时,还应重视科技成果在国际社会的转化应用,积极与国际社会进行教育和科技交流,提高我国在全球教育和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和主动参与权,助力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