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教育文集》在南京发布

2025-1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0月31日,鲁洁教育思想研讨会暨《鲁洁教育文集》发布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共同见证了《鲁洁教育文集》的发布,回忆了鲁洁先生的嘉言懿行,研讨了鲁洁先生的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系统展现鲁洁学术成果
  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德育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导者,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鲁洁教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共包含八卷:第一至四卷是鲁洁先生的学术著作、论文,第五卷是鲁洁先生的口述史,第六卷是纪事年谱,系统展现了鲁洁先生的生平志业、学术思想、事迹成就。文集另辑录《鲁洁教育思想研究》和《鲁洁纪念文集》这两个别卷,汇聚了学界对她的思想的深入解读,以及同仁弟子的真挚追忆。
  “翻阅这套文集,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精深的学术论述,更是一个教育家‘以人育人’的赤子之心,一种‘面向实践’的学术品格,一股‘敢为人先’的理论勇气。”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表示,《文集》系统、完整地呈现了鲁洁先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求索与思想轨迹,是她留给中国教育事业最宝贵、最厚重的精神遗产,为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最权威的文本,也必将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文集》总主编、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戚万学介绍,此次《文集》的编撰,秉承“展示全貌,应收尽收”“尊重原版”的编选原则,努力通过辑录迄今为止能够搜集到的鲁洁先生的文字成果和学术活动影像、图片等资料,较全面地展示鲁洁先生的成果和贡献。
  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叶青表示,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于鲁洁先生“以生命谱写有品格的教育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鲁洁反对教育的异化与工具化,强调教育应回归“育人”的本真,唤醒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们期待这套文集能够激发年轻学人的学术理想,让鲁洁先生的思想、学术和智慧持续引领我们迈向更美好的教育生活。”她说。
  在《文集》发布环节,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强调,先生的教育思想财富与嘉言懿行需要我们精心梳理、用心铭记。
  共话德育思想传承与发展
  洁先生系统构建了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的德育课程范式,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导人走“成人之道”。鲁洁先生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问题,提出“教育超越论”“道德享用论”“生活德育论”等理论。借助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契机,她提出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的学校德育课程范式,使小学德育课堂焕然一新。
  “让我敬佩的,不仅有鲁洁先生的思想,更有她的品格和追求。鲁洁先生的学术人生,贯穿着一种持久而坚定的学术信念。这种信念源于她对国家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她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总是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表示,教育事业是一项得以获取永生的事业。因为鲁洁先生在不断地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人格转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中,使她的生命得到永远地延续。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回忆了他与鲁洁先生交往的点滴,他说到,鲁洁在古稀之年接受教育部的委托,主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写。“那时她已有病在身,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不顾病痛,坚持到小学听课,和教师座谈。我听到这个消息不仅为她担忧,更感到十分钦佩。《文集》的出版,不仅是对其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更将为中国教育理论建设注入持久活力。”他说。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提出,弘扬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要认真体会鲁洁先生的教育情怀,感知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学习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发扬她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精神。
  会上,各分卷主编简要介绍各分卷。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第1卷主编)提出,该卷收录了奠定南师大教育学地位的《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核心章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第2卷主编)收集并整理了改革开放后鲁洁先生正式发表的论文,强调鲁洁先生思想的三个特点:创造力的觉醒;注重国家需要,关注时代新课题;坚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之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第3卷主编)就鲁洁先生思想分享了两点学习心得: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超越性理论的知行合一。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杜时忠(第4卷主编)提出鲁洁先生是具有世界视野且深入教育现场的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高德胜(第5卷主编)认为第5卷是一种叙事形态的“当代教育名著”,并提及即将出版本卷的英文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余维武(第6卷主编)介绍第6卷以年谱的形式,构建了研究鲁洁先生学术生涯的基础坐标,展现了鲁洁先生的个人生命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应强(别卷1主编)提出鲁洁先生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理论依据,从国情出发理解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缪建东(别卷2主编)表示,别卷2通过43篇纪念文章,呈现了鲁洁先生的人格魅力与个人品质。
  研讨鲁洁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鲁洁教育思想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丁钢表示,鲁洁先生的教育文化观以“人”为原点,以生活为基石,以超越为导向,构建了一种批判与建设并重的教育哲学。其思想启示:德育需要从认知化转向生活化,教育应平衡适应与超越的功能。教育文化需要立足于本土实践,推动人的解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作宇表示,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始终没有离开本体的教育意义,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呵护和发展。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关怀生命,我们的生命才能够相互交融,生命才不会因为我们的躯体消失而消失。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柳海民认为,鲁洁先生实现了系统构建德育学科体系、深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引领时代学术话语创新的三大突破。“翻阅文集,我们可以发现鲁洁先生的学术成果既有研究领域的高度稳定性,更有追赶时代、超越现实的高位表达,如网络社会、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等。”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斌贤回顾了1996年第一次见鲁洁先生的往事,并提出鲁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20世纪20、30年代出生的教育学人的独特贡献;他们开创学科制、学位制,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让教育学成为了真正的学问。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涂艳国提出,以鲁洁先生为代表的那代教育学家,其学术动机是纯粹的“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他们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以及毕生研学的精神,为后学树立了崇高标杆。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强调,鲁洁先生等一批先辈不仅开创了中国德育学派的雏形,更通过主编国家级教材等实践,实现了教育学理论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德育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围绕“位育”理念阐释了鲁洁先生的教育实践,强调其教育指导既有思想高度,又饱含人性温度。“鲁洁先生用她的生命实践,不断把德育这个学科变得非常鲜活,变成一个具体的、感染人的。我想这是一个德育的过程,即是在‘成其事’‘成其德’和‘成其志’过程中,成人和成才。”她说。
  本次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
《鲁洁教育文集》发布 本网记者吴楠/摄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