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社会的教育革新

2025-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迎接AI时代需要正视技术进步的社会影响,以避免AI的技术红利沦为社会问题加速器。与既有“替代还是赋能”的争论不同,在教育领域,AI的普及将带来三方面的危机:社会凝聚力削弱、社会心理失衡以及人才需求与教育实践错配,而重塑教育体系能为应对危机,促进社会向AI时代的平稳过渡提供可能的方案。
  社会凝聚力危机与社区教育重塑
  AI的广泛渗透对社会互动产生双刃剑效应。这突出表现在:沟通方式的高效与疏离并存。实时翻译、多语言聊天机器人等虽消除了表达障碍,使跨文化沟通变得更便捷,但过度依赖AI中介则可能导致沟通“去人性化”。情感联结的即时与虚幻并存。陪伴机器人等为部分人群提供了即时的情感回应,但过度沉溺于虚拟情感会降低人们对现实情感的敏感度。社交网络的广阔与割裂并存。AI交友平台等以更丰富的潜在交友对象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但在算法推荐下,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反而更局限于同质化的社交网络,加深群体间的隔阂。主体再造的便捷与危机并存。语音克隆、深度伪造、数字孪生等技术使在数字空间构建互动者主体变得轻而易举,使超越时空的互动变为可能,然而,将数字人等同于真实人会引发身份认知混乱、权利义务难以界定与责任归属不清等。
  上述影响说明真实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凝聚力的基石,无法被虚拟化的社会互动替代。为应对社会凝聚力危机,需要守护人与人的真实社会互动。社区教育在提供社交空间、提升社交技能以及拓宽社交网络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面向智能时代的社区教育可以考虑:第一,建立人人可及的社交空间,以社区花园、城市公园、社区食堂、共建游戏场等公共空间为依托,整合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提升服务水准,强化居民自治,为居民的线下交往提供基础;第二,开设人人可学的兴趣课程,以社区中心、老年大学、公共图书馆等机构为中心,开设以兴趣为导向的微课程,特别是纳入数字交往素养课程,让线上交流成为线下社交网络的补充;第三,创立人人可享的数字社区,作为现实社区的数字映射,数字社区也成为现实互动的延伸,既具有线下互动者的身份背书,又具有拓展社交网络的潜能。
  社会心理失衡危机与成人教育重塑
  AI的生产力释放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正在加速重塑既有社会分层秩序。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可以“基于任务”的框架来考察“机器换人”问题。任务作为生产的中心单位,穿透了以教育、专业、职业等为单位的分层秩序,不同的人群可能因任务丛类似而面临相似的被AI替代可能性。此外,AI的发展催生的新任务也存在非均衡的特点,既有收入高、专业性强的人工智能训练、算法工程等,也有收入低、劳动力密集的类似数据标注的“幽灵工作”。因而,无论何种群体,都需要拓宽任务丛并更新技能,以适应AI时代的要求。这将会极大刺激对成人教育的需求,而一旦这种基于任务的技能转型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则可能促进已有秩序沦为以能否掌握智能化技术来划分,进而激发社会心理失衡。
  上述社会心理失衡背后的逻辑,是将AI技能更新障碍直接等同于技术红利分配不均与职业流动机会受阻。社会心理失衡的表现包括:因认为无法企及人工智能技术门槛的沮丧感、因认为会被机器替代而失去劳动价值的焦虑感、因认为技能过时而面临向下流动的危机感。而涉及的人群包括面临技术优势贬值的专业群体、长期享有较高工作稳定性的常规脑力劳动者、从事常规性任务的服务业从业者,以及在平台经济中受数字控制的体力劳动者。
  为应对社会心理失衡危机,需要分类推进技能更新,避免不平等加剧。成人教育在助力各类劳动者掌握AI技能、拓宽任务丛、增强面对新技术冲击的韧性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第一,守稳底线,以“入门+联结”为主线,让更广泛的成年人与AI连上线,强化其在生活工作中运用智能工具的能力,防止被智能时代抛弃的沮丧感;第二,拓宽潜能,以“垂域+融合”为主线,让各行各业的成年人被AI赋能,拓展其在既有工作中融入智能工具的工具箱,防止被智能工具替代的焦虑感;第三,增强信念,以“进阶+增值”为主线,纳入新型技能,包括人机协同、机器幻觉甄别、智能体构建等,让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成年人被AI增值,防止向下流动的危机感。
  人才教育错配危机与基础教育重塑
  AI可以替代人类工具性劳动,在未来的工作中,更需人机协同领导力、跨学科创造力、复杂系统决策力、团队融合能力、共情能力等。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超级中学掐尖、校内分层教学、频繁考试筛选等,构建了“精准复制—高效筛选”的人才生产线。这与AI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严重错配。
  首先,工具属性强化与创造属性抑制。尽管AI可以替代人类工具性的劳动,以释放人性发展空间,然而现行教育却仍以培养“更高效的工具”为目标。其次,单一评价体系与多元价值需求的断裂。AI时代的人机关系中,人是方向指引者而非指令执行者、创新引领者而非因循模仿者、价值评估者而非被动应试者。这些角色的转变呼唤教育的转型,凸显人性特征,淡化工具特征、强化内在价值动机,弱化外部目标动机。然而,现行教育仍奉行“分数至上”的单一价值观,将满足外在升学标准的能力等同于学生的价值,强化分数排序的重要性伤害了学生的同侪关系,这与AI时代需求的韧性创新者与跨界协作者的要求形成矛盾。最后,狭隘发展轨道与广阔人才天赋的冲突。现行教育体系中,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都默认学业成就的核心性,成才被等同于金榜题名,这迫使天赋迥异的青少年被动挤进学业竞争赛道,养成了“内卷”态势,浪费了多元化的人才资源。
  为应对人才教育错配危机,需要恢复教育“培养沃土”的培育本质,强化天赋挖掘、人性培育、多元价值认可与同侪共生。第一,成全“人”的价值,在“懂得什么知识”和“能考什么分数”之外,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善用情景沉浸式的教育,培育新时代的合作者、思考者、探索者、沟通者、创新者和领导者。第二,赋能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并培育学生的独特天赋,为学生多样化的成就点赞,善用智能记录系统,记载并认可每位学生的独特成就,滋养出新时代发现美的眼睛、同理怜悯的耳朵、温暖灵巧的双手、勇敢坚毅的双脚和宽广明亮的心灵。
  促进社会向AI时代平稳过渡,需要以真实的社会互动强化社会凝聚力,以普惠的技能转型稳定社会心态,以人性化的育人改革提振社会信心。以重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为抓手,理顺人与人、人与技术以及人与未来的关系,为智能社会的到来铺平道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亮(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