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承载体,意识形态总是通过一定的话语传播体系表达出来。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主要由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载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要素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要求。
一、造强话语传播主体,解决“由谁说”的问题
话语传播主体是话语传播体系的创设主体,也是话语传播体系的主体性因素。话语主体的立场态度、能力强弱往往关涉到话语传播体系创设的目标任务。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主要包括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网络管理者、学生骨干等,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谁说”、“为谁说话”的问题。新时代,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要强化传播主体的能力本领。一是牢牢把握话语传播主体的价值立场。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话语传播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以鲜明的人民立场掌控话语传播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觉悟,建立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建构任务职责,强化话语传播主体对各种非主流舆论话语的鉴别力和引领力。二是善于优化整合话语传播主体。要锻造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本领高强”的话语传播“大宣传”队伍,激发话语传播主体能动性,提升话语传播能力素养,主动做到有为有位,避免“单打独斗”局面,汇聚工作合力,协同推动话语传播主体发展壮大。
二、创新话语传播内容,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话语传播内容是话语传播体系的基本核心,反映了话语传播主体的主张。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内容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其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解决“说什么”、“为什么说”的问题。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内容的建设着重是把握话语规律和话语优势。一是优化话语内容供给,强化话语的感性言说。注重话语内容创新,科学系统推动话语内容理性建构,打造话语内容品牌,提升理论话语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强化理性思想话语向感性生活话语合理转变,增进对学生的亲和感,提升情感认同度,促进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二是注重学生需要诉求,找准与学生的结合点。着重掌握学生理论需要的紧密契合点,主动适应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变化,充分注重学生的现实困难、基本权益、话语需求、价值追求和思想困惑等问题,使得话语传播内容能够更贴近学生,从而为学生所接受认同。
三、优化话语传播载体,解决“通过什么说”的问题
只有通过丰富多样的话语载体承载话语内容,才能实现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与话语方式的联结贯彻。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载体意志指能够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物质实体或媒介形式,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什么说”、“以什么方式说”的问题。新时代,如何让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渠道被学生了解接受,就要科学合理运用载体媒介。一是寻求深度融合话语内容的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随着以媒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先进技术,根据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特征和功能,尊重这一话语传播规律,推动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话语传播载体体系。二是打造多渠道的话语管理权新阵地和新平台。一方面要增强阵地平台意识,创新扩大理论传播平台,加强引领宣传管理网络载体,拓展提升校园服务管理和文化育人阵地,守护平台阵地安全;另一方面要推进平台阵地互通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协同发力、联动发声态势,增强话语传播合力。
四、变换话语传播形式,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话语并不是简单孤立、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内含价值观念系统的话语整体。话语形式是话语传播主体借以展现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和叙事方式。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形式意指向话语对象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时所运用的话语表达方式,主要解决“怎么说”“说话艺术”的问题。新时代,如何掌握学生欣然接受的话语表达规律,就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一是把握话语表达的正确导向。既要注重使用恰当的语言词汇、合适的方式方法向学生“说明白”,精准高效地表达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外衣”背后理论观点的“里子”,让学生“听得进”“听得舒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晕轮效应”甚至被曲解的局面,促进传播话语的情感认同。二是优化话语方式的表达形态。注重打通表达方式和学生共情的交流通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原则,做到“政治话语与网络话语、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学术话语与情感话语”贯通融合,形成互动互信的融洽关系。
五、认识话语传播对象,解决“向谁说”的问题
话语传播对象是话语传播主体施加作用影响的客体。离开了话语客体,话语传播教育活动就失去了目的和方向,也就失去了话语效果的目标与检验者。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对象意指新时代的大学生,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谁说”“说给谁听”的问题。新时代,只有精准把握大学生的特点,才能主动契合话语传播对象的需求。一是科学细分话语传播对象。掌握话语传播对象的思想特征、思维习惯、价值需求、知识结构、心理偏好和认知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层次类别、学科专业、年级学段,围绕教育传播目标,按需甄选内容,实现话语传播内容的整体性与个体化的精准靶向传播。二是灵活运用话语策略。采取正确实用、操作性强的传播策略,着力从时、度、效创新话语传播艺术,用学生的思维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共建网上网下日常生活化对话场景,强调现实生活意义的话语互动关照,制作学生乐于参与的话语传播内容,避免符号化,增进主动接受性和参与性。
六、提升话语传播效果,解决“影响如何”的问题
效果是指人的行为实践所产生的有效性结果,而话语传播效果突出的是表达出来的语言要达到的有效性价值,这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问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主要是指传播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有效价值和结果,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如何”“有效性”的问题。新时代,提升话语传播效果是传播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一是把握话语传播效果衡量标准。既要把握这一话语教育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从话语传播对象需求满足的接受度,话语传播主体意图目的实现度,以及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正向效果来综合衡量,又要把握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传播体系构成要素的积极属性。同时,还要注重传播过程的有效性,展示出各要素的系统性功能,建立动态立体化的有效传播模式。二是建立话语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既要把握考核的基本原则,突出全面性和重点性,又要制定规范性考核指标体系,强调可操作性。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动态测评指标,实施以精准为导向的立体测评方式,完善以开放为导向的多方反馈机制,做到测评的科学性。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路径研究”(编号:20JDSZ3032);福建农林大学2022年度中共党史党建课题“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提升研究”(编号:22FAFUDJ008)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