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终身教育生态的建构与启示

2025-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加坡政府推出的“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计划,以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实践举措,构建起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生态,为应对数字时代挑战提供了“新加坡方案”。这一计划与新加坡教育部同步推进的“健康数字学习生态”建设形成双轮驱动,共同塑造了数字时代教育治理的典范。
  战略设计:
  以终身学习赋能国家竞争力
  新加坡政府将“技能创前程”定位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战略。2014年,新加坡成立“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汇聚政府、企业、教育、培训等多方代表,形成从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到效果评估的完善治理体系。2016年后,新加坡进一步强化“个人技能账户”制度,规定25岁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可获500新元培训补贴,40岁以上者可获额外500新元培训补贴。2024年5月起,政府又通过“技能创前程进阶”(SkillsFuture Level-Up)计划向40岁及以上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新加坡人额外提供4000新元的补贴,以支持其获得实质性的技能再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覆盖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新兴领域,共计7000门。这种“个人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使技能提升从“被动安排”转变为“主动规划”。同时,该计划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构建了“MySkillsFuture”一站式平台,整合了职业测评、课程推荐、就业匹配功能,通过算法分析用户技能缺口与行业趋势。2024年的数据显示,总计约有105万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 37%)使用该服务。其中,有36.92%的享受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SSG)补贴支持的学习者选择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数字营销等领域课程,精准匹配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值得关注的是,该平台与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MOE)推动的“健康数字学习生态”实现数据互通,在技能培训中嵌入数字素养教育,要求课程设计必须包含“数字风险防控”模块。
  实践创新:
  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
  新加坡“技能创前程”计划通过“政府统筹、教育支撑、企业联动”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了全民终身学习的创新生态,其核心经验在于:一是政府主导:跨部门协同与政策牵引。新加坡教育部、人力部(MOM)与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成立跨部门工作组,统筹制定《国家技能框架》(Skills-Framework),覆盖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通过“技能创前程津贴”(SkillsFuture Credit)和“企业培训补贴”(Enterprise Training Support)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技能领域倾斜。MOE联合SSG建立全国技能认证体系(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WSQ),确保培训质量与行业标准一致。二是教育革新:分层供给与动态适配。依托技能创前程平台,各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协同促进国民技能提升与个性化需求满足。综合性的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提供“模块化高阶课程”(如面向领导者的 AI、可持续金融等课程),推动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专门学院(如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主要提供应用型技术转化的“中阶课程”(如有害生物管理联合证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机构聚焦新兴领域和市场需求,推出“基础课程”(如职业急救课程、WSQ问题识别和解决技术课程),实现技能供给快速响应。行业协会(如新加坡建筑师协会、新加坡科技工商协会)主导行业技能标准制定,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社区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如老年人、妇女和青少年)提供绘画、书法、插花、茶道等类型的“终身学习”课程。社区课程通常没有 SkillsFuture 资助,但大多免费或低收费,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弱势群体可及性。三是企业联动:产教融合生态共建。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变革。“技能创前程企业补助”就是通过政策杠杆推动企业将员工技能升级与企业战略转型深度绑定的一项举措,雇主可以抵消高达90%的支持计划和课程的自付费用。新加坡航空、淡马锡控股等企业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借助技能创前程平台,采取“定制化培训”的方式,将员工技能升级与业务转型紧密结合。
  成效与启示:双向赋能及其镜鉴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2022年雇主支持培训报告》,“技能创前程”计划实施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力提升:85.7%的企业报告员工工作效率提升,77.3%的企业实现了服务质量优化,69.2%的企业增强了业务需求响应能力。二是人力资本增值:超过60%的企业观察到员工技能升级、学习能动性及工作动力同步强化。三是薪酬激励传导:51.4%的机构确认培训对员工薪资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总体而言,该计划通过系统性、结构性的技能培训,实现了企业效能与个体价值的双重跃升。其经验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生态具有以下启示。首先,建立全民覆盖的技能账户制度。借鉴新加坡个人技能账户的普惠模式,构建国家统筹、分级管理的终身学习积分体系。通过财政专项拨款与社保基金联动,为劳动者设立可累积、可流转的数字学习账户,支持其在全生命周期自主选择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战略领域的培训项目。此举将破解传统教育投入碎片化难题,形成“个人主导、政府托底、社会补充”的技能投资新机制。其次,创新产教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参照新加坡“企业主导型技能基金”机制,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税收激励政策。对投入员工数字化培训的企业实施阶梯式税费减免,强制要求国有企业将净利润的固定比例投入战略技能储备。同时,推行“行业技能理事会”制度,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前沿技能标准,确保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再次,搭建虚实联动的技能转化平台。效仿“技能工厂”理念,整合虚拟仿真技术与实体实训资源,建设国家级技能转化枢纽。重点开发高危工种远程操作、精密制造数字孪生等沉浸式训练系统,破除技能培训与生产实践的时空壁垒。同步建立技能认证与职业发展通道的硬性挂钩机制,使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职业晋升资本。最后,培育代际传承的学习共同体文化。引入家庭账户联通机制,允许三代家庭成员共享技能资源与学习成果。通过将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培训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将青少年创新课程植入银龄教育项目,构建“以老带新、以新助老”的代际学习闭环。这种文化基因的植入,将使终身学习从政策驱动升华为社会自觉。
  新加坡的实践表明,终身教育生态的繁荣绝非单一政策驱动所能成就,而是制度刚性保障与文化柔性滋养共同作用的产物。本质上,终身教育体系的竞争力根植于制度韧性与文化黏性的双重锻造。中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时,需跳出技术应用的局限思维,通过重塑技能投资制度、重构产教关系、重建学习文化,实现从“学历社会”向“学力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既是应对人口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锻造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