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兵团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同敌人与困难作英勇顽强的斗争。 ●美陆战第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中国军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敢打必胜、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受到包括美国军人在内的世人称赞。
不辱使命的政治担当——以坚决的态度执行军委命令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党中央和志愿军总部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作为第三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长期在南方地区作战,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而当年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刚到10月底,长津湖地区就开始普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最低气温甚至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但由于局势严重、战况紧急,部队来不及休整和换装寒区棉衣,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第9兵团广大官兵义无反顾,在近乎“裸战”的情况下投身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官兵在这种超过极限的生存环境中大量冻死冻伤,有的连队甚至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但即使冻死在阵地也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中国军人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恶劣的条件、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执着坚忍、视死如归,让傲气十足的美军王牌部队官兵刻骨铭心、不寒而栗,被这支“由中国农民组成的志愿军”深深震撼。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坚强的毅力战胜险恶环境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官兵翻山越岭,隐蔽接敌。长津湖地区山峦叠嶂,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高林密,道路狭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战后回忆:“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在如此恶劣和残酷的环境中,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官兵,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时任27军政治部保卫干事的王明清曾回忆:不少战士被冻坏手脚、耳鼻,非战斗减员近三分之一。冻伤倒下的战士自觉地爬到路边,留出大路让部队前进。在美军飞机严密轰炸封锁,不断低空侦察的情况下,官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第9兵团的出敌不意,被美军视作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广大官兵顽强的革命意志所创造的。在这场意志的对抗中,中国军人面对艰险挑战坚忍不拔,勇往直前,首先在精神上压倒了强敌,夺取了战场先机。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