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博士在国家金融机构工作,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金融与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其学术专著《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县域城镇化进程中民间金融行为与经济社会转型的研究。
过去20多年来,在正规金融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的兴盛对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民间支撑民间金融的是传统社会信任网络。城镇化达到一定规模体量后,传统社会信任网络支撑的民间金融无法与现代日趋复杂的产业发展相匹配,亟须建立以系统信任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由此,作者将研究拓展至开发性金融发展,以及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信任等方面。其选题和跨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所建构出来的模型,在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时产生了诸多不适。“有限理性”概念、“社会人”假设、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等社会学概念、思想和研究视角越来越被经济学金融学所重视和应用。
一般认为,社会学学科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早期的社会学家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学一般尊崇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爱弥尔·涂尔干为三大奠基人,当然,也有更多的乃至十余位大师之说。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以金融为主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国老百姓不仅更加关注自己的收入,而且更加关注自己的财产。无论是收入还是财产,都是用货币金融来计量的。既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研究者当然不能忽视,近来我国社会学界也有不少人从事“金融社会学”研究。
刘卫平博士的著作采用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民间金融危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发展、变迁的原因与规律,阐释了现代信用体系对于城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比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体现出社会学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特征。
作者以他熟悉的D市为研究案例,探索了该地区发生的一件重大金融案件,分析了该案件所反映的民间金融的产生、发展、崩盘,以及政府出手治理危机的全过程。一方面,从个人信任和系统性信任两个维度深入分析和考察D市的民间金融体系,认为应对民间金融危机的关键是建立现代系统信任。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视角阐释了社会信任体系与民间金融的关系。
作者通过民间金融来实证分析社会信任问题,从民间金融兴起、发展、危机爆发、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危机的治理整个过程,动态地分析普通公众对于民间金融的信任关系的转化。关于社会信任的研究,是从微观到中观层面的实证分析,是在地域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对社会信任的实地分析和考察。这使得社会信任不再是一套抽象而宏大的道德辞令。
建立在传统人际信任基础上的民间借贷,是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风民俗以及传统小农经济接轨的。当一个地域处在社会流动性较低、地域社会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并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建立在这种信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市场,一旦遇到D市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迅速膨胀的城市聚集体与脆弱的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之上的民间借贷,两者之间便会出现巨大的不匹配。社会信任的断裂导致民间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有建立在公共权力和法治规范基础上的现代系统信任,才能解决地域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作者提出关于社会信任断裂、社会信任转型与现代社会信任建立问题。社会信任断裂是指,建立在个人信任基础上的人际信任,由于与现代金融体系的不匹配而造成的信任转型的分裂,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基本制度的断裂,即社会所广泛蕴藏的人际信任关系无法向系统信任转型,导致社会资本不能合法有效流动。这种信任的结构性断裂,揭示了经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基本难题。
该研究凸显了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信任的中国特色。民间金融本来纯粹属于个体经济行为,但危机爆发后,几乎所有的责任最后都转移到了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在治理民间金融危机时,也希望依靠公共权力来组建地域金融系统。这种公共权力干预下的信任体系重建,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的逻辑,凸显了社会信用重建的中国特色。D市之所以发生这么严重的民间金融危机,当地基层政府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责任。信任重建问题,较好地揭示了转型期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该研究也拓展了社区研究的范围。目前,多数社会学社区研究往往聚焦某一个社区共同体的范围之内。作者以追踪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件为线索,大大拓展了研究地域。该民间债务事件发生在D市及N区、S市和X县等广泛的区域。作者遵循了追求社会事实的原则,追踪了该事件和群体事件发生的市、县、区的整个地域,基本上依据民间债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分析D市民间金融的产生、发展以及民间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社会事实。
【本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的资助,项目号:18VXK005】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