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2025-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025—26日,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致辞和发言嘉宾  主办方提供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哲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周露平主持。 

  提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基础理论丰富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哲学问题为题,提出经济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话语,与知性经济学具有本质差别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经济哲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哲学问题,其核心方法论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从方法建构内容深化两大维度展开论述,提出无论是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原理,方法论基础都是从抽象到具体,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过程中才具有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与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之内在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哲学研究蕴含着巨大的学术空间与创新潜力,呼吁学界同仁深耕这一领域,以更具深度的探索回应时代命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围绕从《资本论》看唯物史观的深化研究,从思想史脉络出发,梳理了唯物史观从建立到发展的理论演进历程,提出科学实践观的制定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与劳动二重性出发,实际上就是从劳动实践出发展开资本主义社会唯物史观的分析,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条关键线索,深化并发展了唯物史观,不仅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论证,更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实现了从抽象原则具体实践指南的跨越,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以从动力系统到机器大工业: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哲学效应为题,提出了研究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视角。他认为,当前学界对马克思机器大工业理论的理解存在两个关键误区:一是将机器大工业简单等同于动力系统,忽视其机器运动学的本质;二是未能结合马克思对英国工业革命实践背景的考察,导致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流于表层。他通过分析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的文本演变,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哲学逻辑,深入挖掘动力系统机器大工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内在关联,系统梳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深化。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宫敬才教授聚焦马克思经济哲学概说,以理论发展史为核心线索,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经济哲学的关键理论突破与思想演进。他表示,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挖掘和研究具有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领域的创新意义,为与会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参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涛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基因为题,运用大历史观考察了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化发展的深层关联。他结合近代史上梁启超、严复等先贤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展现了文化基因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其深刻的历史洞察与鲜活的案例分析引发与会者共鸣。 

  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提出,应从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价值观四个维度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以哲学思维把握经济活动本质,校正发展方向。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平祝贺经济哲学研究院成立,提出人文经济学研究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魏小萍研究员以数字劳动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回应了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数字劳动的分配正义”“数字劳动与生产关系变化三个核心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依托泽瑞姆卡著作讨论了历史辩证法的研究路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金林教授教授解读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辨析了社会中介权力的斗争,主张使用价值从属于自由的现实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表示,康德的启蒙理性是一种形式化、抽象化的主体性哲学,未触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提出,面对当代生态危机,需在马克思基础上发展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将人类生存境遇置于全球生态共同体中考量,彰显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核心议题的永恒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讨论了马克思感性视野中的历史概念,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理解。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忠教授认为,应将市场视为社会存在链与文明基石,并立足中国历史文化脉络,构建尊重底层逻辑的市场文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分析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发展,提出其研究从结构主义向新辩证法学派转向,推动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对立走向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贾红莲研究员分析了技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经济的不平等样态,探索其生成、影响与平等构建的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维复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构建自主技术思想,强调国家规划与市场机制协同,推动技术从特殊实践升华为普遍文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有奎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资本观。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范宝舟教授强调,人文经济学不仅锚定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维起点,更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历史空场和现实虚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辨析了马克思思想进程中使用过的两种历史概念:历史主义认识论和历史性认识论。 

  会议闭幕式由贾红莲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哲学研究院院长卜祥记作会议总结。卜祥记表示,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干,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应与其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生态哲学等加强学科对话交流。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不断催生出新业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在探索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大背景下,经济哲学研究意义重大。会议宣布,将继续举办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讨会,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与会专家合影  主办方提供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举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哲学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