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农”问题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长期研究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关于明确欠发达地区标准 制定欠发达地区政策的建议》和《关于关于重新划分粮食产销区及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建议制定常态化的欠发达地区政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贫困地区转变为脱贫地区。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5年后,脱贫地区政策往哪儿走?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魏后凯立足专业积累,结合调查研究,在今年两会上建议,要推动脱贫地区政策顺利转向欠发达地区政策。
他表示,脱贫地区的政策不能长期固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过渡期之后,脱贫地区政策需要及时转向常态化的欠发达地区政策。由此,他建议:
首先,要明确欠发达地区的标准,根据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收入人口比重,财政收支缺口,基本公共服务等划分欠发达地区。如可以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低收入人口比重超过一定的比例,作为划分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核心指标,其他指标作为补充指标。
其次,以县为单位划分欠发达地区的范围,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实行同等优先。
再次,需要研究制定“十五五”时期国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项目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
最后,加强中央与地方在欠发达地区帮扶的职责分工,共同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议重新划分粮食产销区
粮食安全始终是保证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时提到,“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国现行的粮食产销区划是2003年及之前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国31个省(区、市)被划分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粮食主销区和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但20多年过去了,这种粮食产销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粮食产销区划已经难以反映全国粮食产销实际情况,也影响了相关政策的精准性和和实施效果。”魏后凯建议,应重新建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划分标准,并根据新标准重新划分粮食产销区,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保粮食安全的责任。
谈到具体细节,魏后凯说,首先,建议粮食产销区划分由过去的省一级转变为省县两级,即在省级层面,分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责任省;在县级层面,确定粮食主产县、非主产县;其次,建立产销区动态调整机制,如以5年为周期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作为调整依据;再次,我国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要往县一级下沉,即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支持力度;然后,建立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的基础上,按照“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缺粮调入地区承担更多的粮食安全责任。最后,进一步提高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的产能和自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