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广东经济稳位保先的经验及启示

2024-04-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试验区,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全国,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一直是其他省份学习的典型和榜样。学习近年来广东稳位保先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其他省份立足本省经济发展的趋势态势,化解深层次结构矛盾,筑牢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经济稳位保先的主要经验举措

  (一)突出“需求端修复”,以政策精准供给力促投资消费出口增长

  面对近年来多重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广东及时出台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举措,力保“三驾马车”从“降速”到“提速”,全力稳住经济不“降档”。在扩投资方面,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出台“重大项目10条”“专项债9条”“制造业投资10条”等举措,争取到2300万千瓦支撑性电源建设等千亿元级项目、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百亿美元级项目以及一批超500亿元的项目落地。在促消费方面,出台“促消费9条、16条、27条”“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等举措,打出“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积极打造广州、深圳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6个区域性消费城市和一批品牌消费集聚区。在稳出口方面,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开放机遇,出台“稳外贸11条、4条”,持续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举办广交会、高交会、航展及超百场“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经贸活动,有效巩固机电等产品出口优势,并培植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优势。

  (二)突出“供给侧激活”,以高端要素集聚打造高质量动力系统

  从供给侧出发,广东以创新驱动和要素升级赋能新旧动力接续转换,着力打造高质量动力系统。一方面,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先后开展《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相关立法,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了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及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了由实验室体系、科学城体系、创新合作区体系等组成的平台矩阵。近年来,广东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3.0%以上,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另一方面,推动劳动力要素与产业高质量协同。以“技能”为媒,启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800万人;以“技术”为引,实施人才强省“五大工程”和制造业“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全职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以“教育”为本,打通劳动力要素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关键环节,协同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每十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5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以“服务”为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三)突出“制造业当家”,以五大提升行动筑牢现代产业体系支柱

  广东深谙制造业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围绕打造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部署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其中,突出创新核心驱动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深入推进规上工业“智改数转”,每年推动9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建立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着力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探索实施“粤产粤优”亩均效益资源配置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分配改革创新,对各地区各部门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约束,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决”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四)突出“点面结合”,以标杆引领和平台示范释放“高塔+广场”效应

  广东善于把握重大战略平台叠加带来的机遇,发挥典型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区域协同发展合力。一方面,突出广深两市挑大梁的地位和责任,同时发挥佛山、东莞“万亿俱乐部”城市及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牵引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广深两市引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尖兵作用凸显,形成明显的“高塔”效应。另一方面,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对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优化重大项目区域布局,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使各地或在特色优势领域给予全省强有力支撑,或助力补齐全省发展关键短板,有效形成协同发展的“广场”效应。

  (五)突出“用户思维”,以营商环境升级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广东以“用户思维”进行换位思考,不断赋予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新内涵。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店小二”。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托“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粤系列”平台建设推出一批行业标志性应用,推动数字政务“一网共享”直达基层,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交地即动工”供地新模式、“有事必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模式,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搭好舞台、做好服务、留出空间。另一方面,带着“政策包”当好“客户经理”。主动搜寻、对接企业需求,确保企业需要什么政策就制定什么政策,先后精准推出了“中小企业26条”“金融暖企18条、25条”“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3条、25条”等举措,特别是针对潜在“专精特新”企业主动帮助申请实现“免申即享”,同时,创新采用“调研+开会”形式,将省委常委会开到地市一级以协调解决发展难题,探索形成“一市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等特事特办的政策模式,有效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对其他省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建议

  (一)以“有效供给促投资消费”为重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和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一方面,持续落实和创新促消费政策,升级文旅消费产品,培育夜间消费、信息消费、休闲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丰富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同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服务业、小微企业等的政策倾斜及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另一方面,加强政策设计稳定性,完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深化重大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探索“双向飞地”、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股权招商等更灵活的模式,推动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交通、能源、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二)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构建适配产业链需求的创新生态

  围绕产业“促转型”和“立新柱”,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从政策“输血”向生态“造血”转变。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接产业图谱绘制好技术、人才图谱,做实做细“链长制”,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推动实现“以上带下”“以小补大”“以专配套”“专精结合”创新融通发展,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另一方面,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深入推进创新平台赋能行动,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市场验证创新价值,形成真正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以“技能+技术”为抓手,围绕“人力资本”深挖人口人才两种红利

  把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新特征,聚焦存量激活、增量突破、分量提升,加快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一方面,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劳动力,加快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聚焦制造业、医疗卫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及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需求,完善引才聚才政策供给,在“引才”上突出高端引领、精准引进,在“育才”上突出青年培养、梯队建设,在“用才”上突出放权赋能、激发活力,提高人才造血、输血、活血能力,深挖人才红利。此外,应完善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更多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四)以“强链育群”为根本,加快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借鉴广东经验,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聚焦培育各省确定的主导产业链群,加快构建具有本省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应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一群多链、串企成链、聚链成群”为导向,加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等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促进要素高效集聚、资源高效整合、协作高效紧密,加快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更多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链条重塑、项目投资支撑、优质企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加快推动实现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

  (五)以“培育极核”为先手,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当前,多数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中心城市在发展中依然存在明显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没有发挥出如深圳、广州一样作为超高能级增长极的牵引作用。以河南为例,郑州仍有多个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下游环节,与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创新能力及创新贡献率明显偏低,GDP、工业增加值增幅等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均处于靠后位置;洛阳受制于制造业利润能力、运行效率偏低、工业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GDP长期徘徊在5000亿元阶段并被同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榆林、襄阳双双反超。当务之急,各省应集中力量“抓点促成”,推动支持郑州、洛阳、南阳三市的战略和政策支持模式从过去“返老还童”式逐步向“腾笼换鸟”式转变,重点聚焦创新、产业、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协同、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赋能赋策、提质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有强辐射引领带动能力的核心引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真正挑大梁。

  (六)以“零差距”为目标,对标先进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对标世界银行最新标准及广深两市营商环境5.0、6.0版,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应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措施,完善政府部门“正面”清单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真正把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和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向主业、优势企业、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同时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减少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发挥各类重要战略平台、规则叠加形成的开放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有利于贸易、投资、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便利流动的政策体系,提升平台通道效能。全面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便利化、数字化和服务企业精准化改革,完善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借鉴广东超常规政策思路,树立“客户思维”,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发挥助企强链工作专班作用,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在各项政策措施“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提高助企惠企政策的精准性,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