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对中国展开正式访问,中西释放出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明确信号。这是桑切斯三年内第三次访华,充分体现其对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2025年恰逢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中西双方均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中西关系迈上新台阶。
古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班牙友好交往历史悠久
文明互鉴自古有之,回望历史,中西交往源远流长。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互鉴之风便萌芽初生。1565年,西班牙人开通“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同年6月,满载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的商船“圣巴勃罗号”自菲律宾启航,于10月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繁荣了近250年,使得亚洲、美洲和欧洲连成一个整体,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亦被认为是当今全球化的起源。1601年,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来华。作为早期中西文明互鉴的先驱者,庞迪我为后来的“东学西渐”奠定了坚实基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义新欧”(义乌-马德里)班列开通,成为连接中国和西班牙的纽带。中欧班列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开辟的绿色通道为西班牙运送了急需的医疗物资,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理念。
全球治理新计划:中西共促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西班牙文版在海外正式发行,为西班牙乃至整个西语体系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21世纪中西关系步入快速发展期后,西班牙愈发重视对华关系。在2021年发布的《2021—2024年对外行动战略》中,西班牙将中国定位为西班牙在亚太地区的主要优先国家,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对华战略,旨在深化中西两国理解和互信。2023年3月,西班牙共产党主席路易斯•森特利亚在接受《今日中国》独家专访时,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巨变表示感慨,认为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他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人民置于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位置,即秉承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据统计,近年来中西高层频繁互访,既彰显了双方对中西关系的极大重视,更带动了两国丰富的人文学术交流。2024年9月,来华访问的桑切斯出席了中国西班牙论坛第九次会议,该会议以“面向中西关系下一个50年: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双方高度评价自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同发布了《中国西班牙论坛第九次会议共同倡议》,表示未来中西双方明确将以加强地方合作、人文交流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拓展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共促发展,以应对当今变乱交织的不稳定态势。
文明交流互鉴是迎接挑战的重要途径
人文交流既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前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研究员、海牙国际法学院客座教授劳拉•卡巴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西双方始终保持政治互信和友好支持,不断强化各领域的互动。过去十年,西班牙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积极拓展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不仅推动学生交换项目,还通过派驻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术互动。
曾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任教五年的西班牙语教师莫蒂博士,目前已回到家乡拉科鲁尼亚的官方语言学校工作。他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西友好互鉴的积极推动者。莫蒂曾在《加利西亚之声》发文表示,西班牙是中国的好朋友。西班牙人和中国人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他们和中国朋友一样勤劳工作,富有牺牲精神,生活勤俭,并且非常重视家庭并尊重长辈。
2024年底,西班牙“与中国对话”项目负责人、原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专家苏傲古在接受《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专访时表示,西班牙在战略上靠近中国,本质上是双赢的,这凸显了科技合作创新的必要性。他还表示,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应当将中国看作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大国之一以及欧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西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秉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和全球治理等议题上拥有广泛共识。在全球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单边主义与霸凌行径不可持续,唯有合作共赢,方能应对共同挑战、开辟发展前景。值此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双方在平等对话与合作框架内持续推进互信与协作,正是对“文明互鉴”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中西应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下,秉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理念,倡导平等、互鉴与对话,不断提升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际影响力,并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合作共进。
【王晨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国杰,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