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孙放 孙嘉忆 张娟 郎茂旭)近日,由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自贸区引领区法治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司法交流培训基地召开。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周杰普教授分别致辞。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少华教授作总结发言。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贺小勇教授主持。
“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自贸区引领区法治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自贸区引领区法治论坛”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新苗教授,上海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研究员先后作主旨发言。在主旨发言阶段由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邓杰教授主持。
来自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等近50位法学理论与实务界的学者、专家及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上海自贸区法治10周年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探讨。
刘晓红表示,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首个自贸区,推出多项开创性举措,形成法治引领的范本。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自贸区需适应新形势,加大压力测试。相信本次会议将开启自贸区法治建设新篇章。周杰普认为,在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背景下,法治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经济发展与法治发展相辅相成。希望与上海政法学院在相关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自贸区法治建设的进步。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周杰普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少华教授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贺小勇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周汉民强调自贸区建设在开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制定统一国家级自贸区法的建议。他认为,自贸区的设立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开放“试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开辟新道路。制度创新在自贸区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而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则聚焦于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四个关键领域。周汉民进一步提出,为了加强国家法治建设,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家级自贸区法。并提出了四方面理由:给予各地自贸区充分的改革自主权、助推与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接轨、深化现有制度改革、为后续创设自贸区提供法律基础与便利。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作主旨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蒋新苗深入剖析了自贸区法治化的困境。他表示,当前自贸区立法存在独立性不明确、授权立法合法性争议、中央与地方权限不清、地方立法与行政权责混淆等问题。为破解困境,他建议明确《总体方案》的法律位阶,构建上海模式,并尝试出台统一《自贸区法》。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自贸区法治化进程,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新苗教授作主旨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黄爱武发言题目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法治供给实践发展与未来展望”。他从“供法”“调法”“绕法”“变法”四大方面回顾了自贸区法治供给实践发展,认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涉及改革创新与法治的关系。以“证照分离”和“一业一证”改革为例,介绍了“调法”和“绕法”模式。最后,他提出两点展望:准确认识自贸区法治保障的变与不变;统筹用好各种法治供给路径。
上海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邓杰教授主持主旨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颁奖仪式环节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王诚担任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张淑芳发表了颁奖致辞,并宣布了优秀论文评选的获奖名单。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奖3篇。周汉民、刘晓红、蒋新苗、郑少华和周杰普分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并合影。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为一等奖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并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为二等奖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并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新苗教授为三等奖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并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少华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周杰普教授为优秀奖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并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本次会议的专题讨论共分为两个会场。
第一分会场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秘书长何佳馨主持。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黄韬,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教授盛红生,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李志强律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处长林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副院长马乐副教授就“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金融司法保障研究”“国际安全观照之下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引领跨境破产司法制度初探”的发言题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立法创新——上海浦东的探索与实践”“浦东新区法规作为引领区法治保障的创新功能”“上海自贸区推行ESG指数的法律因应”“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未披露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新要求与中国因应”作主题发言。在与谈环节,与谈人上海政法学院上合基地教授殷敏和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姜思源副教授进行了交流发言。
第二分会场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副院长于春敏副教授主持。邓杰,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加,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副教授李晓珊,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吴文芳,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陈少英,就“美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多维检视及中国选择——从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视角”“‘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临时仲裁制度问题研究”“自贸区临时仲裁制度的困境与展望”“自贸协定中劳工标准的中国方案”“上海自贸区的税收法治创新”做专题发言。在与谈环节,与谈人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沈吉利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王桦宇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孙放主持。
郑少华作总结发言时从回顾与展望两个角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他表示,自贸区建立十年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法律理念、法律渊源、政府改革、监管方式、国内与国际市场、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关系、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与法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自贸区在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方面的创新和进步,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郑少华认为,自贸区法治建设仍需不断深化和完善。政府改革和监管创新是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同时,解决法律规范的多元化和规范冲突问题也亟待加强研究和实践。郑少华提出,未来自贸区法治建设不仅要立足自身发展,更要发挥其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贸区的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为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自贸区引领区法治论坛”第二分会场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参加“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自贸区引领区法治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