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书屋】在昆曲艺术和学术之间

——评《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2-0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

史爱兵/著

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美的历程》一书总结了明清市民文艺的特点,以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等为理论基础,表现为小说、戏曲、版画的发达和流行。目前,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关于明清文艺的主导性言说方式。小说、戏曲、版画等都是市民文化所孕育的产物,是文人群体之外的“他者”,虽然受过当时正统思想或趣味的排斥,但是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同时表明一种新的文化因素的滋长,并以此表征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20世纪初,戏曲作为明清文艺思潮代表,不仅进入学人们的学术视野、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且成为学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学人们以自己的慧眼韵心对戏曲予以关注、支持,使之洗去市俗的尘埃,获得了优雅的“身份”。昆曲是传统戏曲的典型代表,伴随着整个20世纪昆曲艺术的沉浮,中国学人对昆曲进行了研究、演绎、实践,他们的思想和活动于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什么意义,能够给今天的学人什么样的启示?《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史爱兵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对此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带来诸多有益启示。

史爱兵的书房精致简洁

  第一,该书从艺术美学的高度,把握中国学人和昆曲艺术的关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昆曲备受美学家、戏曲理论家的关注,他们或从昆曲中提炼出美学观点,或以它为基础探讨中国艺术的美学问题,又或者以昆曲作为例证来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表现出对昆曲艺术的极大兴趣和关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全面涌入。在此语境下,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世界对话,又能守住中国艺术自身价值,成为了学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学和戏曲理论的大家都把昆曲纳入学术视野。比如,王国维探讨戏曲意境,把情景统一升华至“情、景和叙事”的统一,即“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其口出”,明确了戏曲艺术的本体,奠定了中国戏剧理论体系之基础;吴梅以“真”“趣”总结制曲之妙,以“善”来囊括制曲之旨,认定了戏曲的美学身份;王季烈从中国学术体系中诗、词、曲的关系总结了戏曲的独特之处;俞平伯从立意、遣词、合律来讨论曲之“可言者”,从其内在神韵和灵魂讨论其“不可言者”;朱光潜以西学为背景,讨论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理论;王朝闻从观众的角度探讨情感、心理体验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关系……这些讨论丰富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语汇、拓展了学理思维;同时,它们作为一块块砖石构建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大厦,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该书探讨学人中的美学家关于昆曲探讨的研究,对今天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该书张扬了中国学人“游于艺”的优良传统。孔子把“游于艺”作为人格完成的环节,在周游列国的困境之中还能弦歌不绝;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就是音乐家;清代文人李渔兼剧作家、导演、经纪人于一身;宋元之后的文人画家群体,更是把中国学人和绘画艺术的关系演绎到了极致。由此可知,把艺术的“观照”和“操作”结合起来,是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延续到20世纪学人和昆曲身上,留下了诸多审美理论和实践的佳话:他们抄写曲谱、研究曲律,还向昆曲名角学习唱曲,他们通过私期、同期、曲会、曲叙等方式清唱昆曲,遥接古人、寄兴感怀,体味昆曲的艺术魅力。学人在品赏昆曲的同时,还注重昆曲艺术的环境以及个人的生命体验。比如,把昆曲和自然美的品赏结合起来,或琼台赏月、踏雪寻梅,或泛舟湖上、林下风清,昆曲作为雅赏滋养着学人的生命和精神;学人赏昆曲,还把它和诗画结合起来,诗情融曲情、画境通曲境,彰显了昆曲这一“江南兰花”的雅致清芬。通过学人的研究、传唱,昆曲的文化地位得到提升,对昆曲的研究也避免了空泛,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真正实现了昆曲艺术、审美体验和个体生命的统一。该书强调“游于艺”的传统,对今天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人继承优良传统、建构自己的学术生命方面有着范导意义。

  第三,文人以其社会影响力,对昆曲传承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上百年来,昆曲从清末民初的衰微,到今天的走向世界,经历了几度沉浮,它的命运和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多次面临生存危机、命悬一线,但最后并没有“曲终人散”,却是焕发生机、发扬光大。昆曲的一次次“绝处逢生”离不开一代代学人的用心呵护、拾薪助燃。该书指出,作为中国的知识精英,学人群体通过文化上的话语权引领昆曲方向,关注昆曲创新,推介昆曲剧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比如,在20世纪早期,蔡元培、陈独秀对戏曲在启蒙背景下正人心、开风气之作用的倡导和引领;20世纪50年代,张宗祥、袁牧之、田汉等人通过推介《十五贯》改善了昆曲的生存处境;20世纪90年代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文化市场化、艺术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实现了昆曲的创新性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研究》一书的作者 史爱兵

  此外,学人们还向昆曲艺术家传授曲律知识、讲解剧本内容,提升其表演技巧和风姿神韵。比如,吴梅、蔡元培、黄侃等人对昆曲艺术家韩世昌的提携和相伴;童曼秋、王西澄为昆曲艺术家马祥麟讲解诗歌、教授书画,提升其整体文化素养。该书对学人与昆曲艺术家之间的倾心相助、亦师亦友、协同共进关系的发掘,给读者带来了亲切的现实感,对当今社会环境中如何实现不同学科的学人和具体门类艺术的贯通,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背景和系统的艺术美学知识,从20世纪学人丰厚的资料库中爬梳出他们和昆曲关系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用史料说话,同时从艺术理论的视角进行概括和提升。该书是艺术理论和艺术现实有机融合的创新之作,既呈现了20世纪学人和昆曲艺术关联的丰富景观,又给今天的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作者系河北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