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3期目录

2025-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特别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 

  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巩固和发展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冲击和震荡,重新审视中国对巩固和发展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贡献,具有比以往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西方学术界将战后国际秩序称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以此彰显美西方在创建战后国际秩序过程中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战后国际秩序不是美西方国家的“私货”。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非西方大国,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巩固、发展和完善中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词:战后国际秩序  联合国体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作者刘德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长春130012)。

  战争遗留问题研究与抗战史“三大体系”建设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盟国对日实施了遣返战俘和侨民、审判战犯、实施战争赔偿等战后处理,但战时日军强征劳工、从军慰安妇和实施细菌战、化学战、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等未被充分追责甚至被免于诉讼。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事件、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分子和保守学者歪曲侵华历史的错误言行等,反映日本人淡薄的战争责任认识,并作为战争遗留问题延续至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及两国民众感情和东亚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的潜在风险。战争遗留问题虽不属于抗战史研究的断限,但其本身却是抗战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抗战史贯通历史与现实研究的重要一环,是构建抗战史话语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研究,从而加快构建抗战史“三大体系”。

  关键词:战争遗留问题  抗日战争  三大体系

  作者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东京审判”的国际法原理 

  摘要:《开罗宣言》锁定同盟国必将顽强战斗,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这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法宝,也是奠定东京审判管辖权的基础。极端人士杜撰日本享有“不变更天皇统治大权”,鼓吹日本有条件投降,意在否定东京审判管辖权,然而历史事实足以揭露其谎言。日本辩护律师虚构开战法规和交战法规的差异性,以此诟病《巴黎非战公约》缺乏惩治性规范,但传统习惯国际法实践表明,只要严重违反对整个国际社会应承担的义务,必然招致国际社会的反措施。“破坏和平罪”列入《东京宪章》的权力来自日本投降书;“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不具有强行法性质。无论在管辖权还是法律适用方面,东京审判完全符合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关键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东京审判  管辖权  无条件投降  法不溯及既往

  作者管建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上海201612)。

  西方学术界东方主战场研究检视与评判 

  摘要:西方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战场定位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战时承认中国战场地位并建构双重形象;战后“遮蔽”与“遗忘”中国战场;21世纪的全球化定位调适与记忆转向。相关研究揭露了日本的侵略本质,肯定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赞扬中国军民抵抗的顽强性和持久性,承认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但也存在贬低中国抗战意义的“消耗论”和“次要战场论”、对中国抗战缺乏整体性认知、误解“人民战争”的性质、贬低中国与盟国合作地位、强调“外援决定论”等问题。中国学术界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料开放与记忆建构、强化东方主战场的研究和海外交流,以“复兴范式”建构关于中国抗战与近代中国历史的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复兴范式

  作者刘本森,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济南250014)。

  ·前沿论坛·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新方法、新趋势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范式跃迁 

  摘要:透明化技术以其数据开放、算法可逆和过程可见性,为人文知识生产建立新的可信度标准。传统知识的单模态秩序输出正被整合为多模态感知与交互,让“知识如何产生”乃至人们的“思考”变得可见与可操作。学术研究范式正从工业化时代的客观性主导,转变为信息化时代的透明性主导,这将深刻影响学术研究的理念方法、协作模式及应用场景。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知识革命,应着力推进数据算法公开、学术刊物智能化,重估作者贡献和拓展评价维度,以有利于推进有组织科研和打造开放共享的智慧型学术社区。透明性变革带来传统人文祛魅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觉重构与意义联觉共生,加速了客观世界的人化进程。

  关键词:客观性  透明性  评价标准  学术范式

  作者李飞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网络分析与计算批评 

  摘要:人文社科领域的网络分析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从隐喻发展为模型,被创造性地用于计算批评的建模。网络分析也可与多种统计方法相互印证,构成计算批评的检验环节。在探讨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功能、考察两宋思想家影响力、研究近现代历史书写等方面,网络分析作为推理和论证的手段,推动了传统文史问题向深入开掘。进入AI时代,由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直接生成的网络分析在人文解释和认知方面存在局限。未来,计算批评应注重从人文特征出发构建数据集,在关系抽取阶段合理运用大模型,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网络分析  计算批评  数字人文  人工智能  远读

  作者赵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计算创造力的哲学审思 

  摘要: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建模与机器实现,是关于如何让人工计算系统实现乃至超越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哲学、科学与技术相交叉的研究领域。对此,需要探讨和回答一系列前提性的基础理论和哲学问题,如创造力建模的原型实例问题,计算机实现创造力的可能性问题,创新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问题。创造力有复杂难解的一面,同时也有能够被自然化和计算化的一面,即具有计算与认知的本质,存在被计算建模与机器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按照情境主义和社会延展主义的原则与方法深入研究软件工程中的问题,有可能推动计算创造力理论基础及创新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解决创造力工程实现中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  计算创造力  原型实例  认知方案

  作者高新民,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9);严国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杭州311121)。

  ·概念与理论· 

  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本土概念问题 

  摘要:衡量一种自主知识体系是否形成或者存在,首先看其是否有自己的概念。可就是在这点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尚缺乏这一自觉性,而倾向借助其他概念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若将已有的本土概念做分类,大体有思想史的传承概念、日常用语提炼的概念和原创概念等。考察这些概念,重点不在翻译的对等性方面,而在其构成的概念簇与文脉方面。如果放弃自己的语言,以翻译化的方式走向一种共有的知识,看起来这样的体系建立了,其实是一种理论的想象上的满足,而发挥汉语自身的特点,寻求对于本土概念的定义、文脉的追寻及概念簇的研究,则会对自主知识体系形成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这些思考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伦、差序格局、人情、面子与关系等概念上都能得到证明。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  本土概念  文脉  概念簇

  作者翟学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册封体制”论的贡献及局限 

  摘要:“册封体制”论由西嶋定生提出,旨在以东亚为坐标轴,阐明支撑文化交流发生的政治机制,考察各地关联性的情况。此说抓住中国以德礼为内核、借助官爵缔结皇帝与外邦君主间君臣关系的特点,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向心凝聚力和兼容并包的特性,在推动东亚文明演进方面发挥着内藤湖南所言“卤水点豆腐”之效。此说注重各地“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关联性,也具有前瞻性。其局限在于,过于强调政治结构及其上层在交流中的作用,册封体制并非交流发生的必要条件,此说亦无法解释文化环流中发生的选择、转译、变异、涵化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册封体制  西嶋定生  东亚世界论  文明互鉴

  作者杨雅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成都610065)。

  ·方法与范式· 

  从规制到赋能:城市公共数据流量的治理逻辑 

  摘要:超大城市公共数据呈现出规模性和流动性的特征,成为“流量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公共数据流量治理的研究呈现出从“规制”向“赋能”发展的总体脉络,即首先解决“对公共数据流量的治理”,进而再探讨“用公共数据流量治理”。在“规制”逻辑下,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层面的数据确权和组织层面的部门分权,建立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使用机制。在“赋能”逻辑下,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层面的平台建设和组织层面的应用开发,从而以公共数据流量推动人口流量、交通流量和经济流量等领域的治理,充分发挥其正向外溢效应。面向未来,城市公共数据流量治理应调动更多力量共同参与,扩大公共数据流量的获取范围,以推动流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共数据流量  数据流量治理  数据确权  流量城市

  作者翟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雅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天津300350)

  ·学科反思· 

  数字法学的双重面相 

  摘要:数字法学具有双重面相:法治世界的数字化和数字世界的法治化。法治世界数字化转型正重塑司法、执法及法律服务体系,如电子法院、智能裁决和区块链技术提升司法效率与透明度;智能合同、在线咨询平台优化法律服务体验;大数据分析、数字取证强化执法精准性;虚拟法庭、数字资源库革新法学教育。数字世界法治化通过法律与技术协同保障网络秩序,例如网络安全法规范数据跨境流动,确立网络主权;隐私立法、数字版权机制保护公民权益;电商、反垄断规则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AI、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需要法律规制以平衡创新与公共利益。尽管面临法律适应性和数据隐私等挑战,跨学科研究和全球合作为数字法学带来发展机遇,推动科技与法治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透明的法治体系。

  关键词:数字法学  法治数字化  数字世界法治化  跨学科研究

  作者熊明辉,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08)。

  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百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从维特根斯坦名字传入中国至今的百年中,中国学术界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经历两个主要时期:1949年之前利用逻辑分析方法重建中国现代哲学,1979年之后奋力打造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重镇。百年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主要从相互关联的四条路径展开:文本解读、语境解释、哲学应用和比较研究,六代中国学者不断推动维特根斯坦研究走向深入。展望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的未来图景,不仅维特根斯坦学术本身还具有不断扩展的巨大空间,而且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中国化以助益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体系建设,还面临更为艰巨的创新任务。

  关键词:中国维特根斯坦研究  百年历程  四条路径  未来图景

  作者张学广,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西安710127)。

  ·对话与争鸣· 

  再论哲学之求真与求知——兼论哲学进步、合理性和理解 

  摘要:哲学追求真理和智慧,是西方哲学家特别是分析哲学家的主流共识,也是哲学分歧得以发生、哲学论辩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性条件。以哲学分歧和哲学家关于哲学真理缺乏共识为理据,去质疑和反驳哲学求知求真的论证不成立,因为它们错误地假定:哲学真理完全取决于哲学家之间的趋同和共识,而与外部实在因素无关,这会导致哲学真理的主观化。评判哲学进步的尺度是多元的。例如,对老哲学问题的新探索,对新哲学领域的开掘,提出和实践新的哲学方法,发展出新的哲学论证和哲学理论,这些都有助于哲学研究向获得真理和知识进军。按这些尺度来衡量,哲学领域内有大量显著的进步。“合理性”和“理解”是在求真基础上添加要求得到的,它们都奠基于真理和知识,排斥求真的合理性和理解很难被接受。

  关键词:哲学真理  哲学知识  哲学进步  合理性  理解

  作者陈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学派· 

  成仿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开拓性贡献 

  摘要:成仿吾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从黄埔军校到鄂豫皖苏区,从中央苏区到“长征中唯一的教授”,从陕北公学校长到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开拓和奋斗。成仿吾在办学实践中坚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注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用终身实践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教育家精神的典范。

  关键词:成仿吾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教育家精神

  作者宋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研究员(长春130024)。

  ·评价研究· 

  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期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土学术期刊在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2012—2024年期刊数据,对本土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态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与国际期刊进行对比发现,本土中文期刊的研究热点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展现出较强的实践导向;本土英文期刊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学者在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上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国际期刊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本土中英文期刊在议题设置和学术贡献方面的特点。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正朝着自主设置议题、交流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政治学 公共管理学 学术期刊 自主知识体系 文献计量

  作者封凯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曹馨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