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5年第2期目录

2025-06-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

关键词:

特别关注

  “中国古典学”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摘要:建设“中国古典学”的使命,是在古今中外的视野中激活中华文明的本源精神,回应时代问题,为人的生活提供整体性意义。传统道论决定了中华文明总是以重新阐发经典的方式带来活力和发展。“述”与“作”之中道,是文明同一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平衡,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基础。“中国古典学”在中华文明领域的研究对象应以经典化的六经为主,以经学、子学为辅,其外延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修订;其研究方法应以哲学与经学的思维方式为主,以史学、文献学为辅,以诠释学来超越实证主义倾向。经学需要哲学思辨来激活,哲学需要经学的丰富性来扩容,才能在文明论视域下达成文明互鉴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学”  “述”  “作”  跨学科  文明互鉴 

  作者田丰,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郑州450001)。 

  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构建之学理抉原 

  摘要:古典学作为近代西方学术分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传入中国后逐渐建制化和学科化。一方面,中华文明拥有自成一系、卷帙浩繁的古典,在目录学上虽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形式之别,但诸种品格浑然一体。另一方面,世界文明史上规律性的“文化复根”共有现象表明,中华古典及古典文明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因此,基于清末以来中华古典知识体系被碎片式解构的学科现状,构建自主的中国古典学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中国古典学的构建一直存在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讨论。相关分歧可通过摒弃西方中心论的文化立场并抽绎中国古典知识体系的本原传统及其内在学理得以解决。这不仅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古典学  文明互鉴  古今中西  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谢乃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24)。 

  中国古典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探索 

  摘要:虽然“中国古典学”是西方“古典学”影响下形成的后起概念,但其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并在此后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儒家经学及相关文献的角色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清末以来至今的中国古典学,在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讨论。学术界对中国古典学的学科边界存在两种各具利弊的认知取向,一是经典文本取向,二是古典文明取向。与此相应,在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上需要提高西方古典学范式与中国古典学传统的适配性。中华文明视域下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则是当下中国古典学的核心指向,这需要“返本开新”的学术自觉。 

  关键词:中国古典学  历史演进  学科边界  研究范式与方法 

  作者刘伟,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前沿论坛

  第二人称神经科学方法论的批判性评价 

   摘要:第二人称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研究领域,致力于探究实时且双向的社会互动认知神经机理。该领域强调了真实世界的社会互动和传统的社会观察在神经过程上的本质区别。然而,目前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神经机制不明确、理论解释相对薄弱以及样本效应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第二人称神经科学方法和理论探索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采用高生态效度的范式来同时监测和记录两人及以上大脑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加深我们对社会互动神经机制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关注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研究的数据复杂性、方法学偏差以及因果机制争议,并梳理当前研究的三个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多人神经反馈、群体计算建模和多模态记录。最后,提出一些通用性改进建议和规范,如跨学科合作、开放科学和伦理规范等,旨在为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性指导。 

  关键词:第二人称方法论  神经科学  人际神经 

  作者潘亚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杭州310058)。 

对话与争鸣 1847年文本群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1847年文本群与马克思“生产关系资本观”的诞生——对“马克思资本观的成熟起点”的辩护 

  摘要:以《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为代表的1847年文本群标志着马克思“生产关系资本观”的诞生,马克思由此进入了资本批判理论的成熟时期。南京大学的孔伟宇对笔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在孔伟宇看来,发生于1847年的变革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问题,但事实上简单地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足以达到生产关系资本观的高度。此时的马克思明确意识到,经济范畴所表达的内容绝不是单纯的物,而是隐藏在物的表象之后的生产关系。虽然马克思使用的术语尚未获得完善的理论形式,但他已然把握到了资本作为增殖关系、雇佣劳动关系和权力支配关系的三重实质内容。马克思还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资本观作出了批判性回溯,否定了自己原先秉持的诸如“积累起来的劳动”“等级资本”等带有物化色彩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  生产关系资本观  《哲学的贫困》  《雇佣劳动与资本》 

  作者刘恩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4)。 

  何为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兼与刘恩至的马克思“新断裂论”商榷 

  摘要:随着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马克思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新观点。这极大促进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的理论书写与当代阐释,也挑战了以往学术界对马克思哲学史书写的既有看法。毫不夸张地说,对同一个马克思的“回到”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学者透过不同的方法论“眼镜”会看到不同的马克思,也会书写内容迥异的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故事。而马克思思想史研究中异质性观点间碰撞的火花也使得“马克思思想转变/断裂”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引人注目。这迫使我们必须在当下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站在全新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地平线上,重新思考和解答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标准究竟为何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断裂说  思想转变  MEGA 

  作者孔伟宇,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23)。 

概念与理论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二元对立还是二元并立? 

  摘要: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者之间,或者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集团生活和伦理关系两者之间,都并非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二元并立的关系,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类社会结构两个难分主次、同时并存的基本层次。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与运作机制,而且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费孝通、梁漱溟的相关论述以及解决当前学术探讨中的一些相关争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结构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客观关系网  主观关系网 

  作者谢立中,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01)。 

  适配度逻辑下的网络社会研究 

  摘要:网络社会研究中的适配度,是指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匹配程度,即某种研究方法相对于特定网络社会样态的有效性。从传统网络社会研究到计算网络社会研究再到生成网络社会研究,可观察到三种匹配状态和两次方法论跃动。其中,与大众组网技术匹配较好的是因果论及实证方法,与分众组网技术具有良好匹配度的是联系论及计算方法,而万联组网技术则与生成论及动态方法具有高适配度。在适配度视角下,每一次方法论跃动都是为重置适配度而进行的工具进化,但研究工具进化并非相互取代,而更可能是共生之机,且不同方法体系可以在理论层面进行通约性对话。 

  关键词:社会研究  网络社会  方法论  研究方法 

  作者何明升,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方法与范式

  从语境论到整体论:法社会科学方法论反思 

  摘要:法社会科学是关于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研究“行动中的法律”,从而区别于研究“文本中的法律”的法教义学(法学方法论)。但法社会科学并未形成明确的方法论研究传统。已有的“语境论”一方面更多是在认识论上批评法教义学(法学方法论)未能从社会“理解”法律,并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话语改变法学的内向性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忽视了本体论——“行动中的法律”的讨论。为了彻底理解“行动中的法律”,就需要建立整体论的解释:在研究对象上,社会与法律是相互构成的关系;在研究立场上,研究者需要置身于法律实践中,并与法律实践中的行动者建立联系。这也要求研究者适时地把握经验研究、理论反思和规范建构的三角动态关系。 

  关键词:法社会科学  语境论  行动中的法律  整体论 

  作者代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侯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社会网络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关系范式 

  摘要:社会网络分析以其对网络状关系的处理能力,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流行方法。自引入国际关系领域以来,社会网络分析被用于跨国人际关系网络、国际关系网络的分析以及网络理论的构建。基于图论的社会网络分析一方面被当作分析工具,用以测量社会化的关系,提供关系类的经验数据,与其他方法实现交叉;另一方面则提供了讨论关系的理论视角,以解释权力的关系维度。社会网络分析也有其运用的条件与限度,既无法适用于所有的网状关系,也凸显了东西方对“关系”的不同看法,同时社会性权力的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揭示。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性权力  网络理论  关系理论 

  作者董柞壮,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300350)。 

学科反思

  中国法理学史何以可能——对梁启超书写的评价与反思 

  摘要: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法理学之历史叙述与系统建构,发凡起例并初步奠基于梁启超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1904)。清末民初,梁启超以西方法理学概念范畴及理论体系为叙述框架,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历时性回溯和阐发,为中国法理学提供悠久绵长的谱系,力证其在传统中国真实存在,开创了中国法理学(史)书写的第一个范式,创建了中国法理学(史)学科。然而,却也在无意中坠入现代西方法学话语逻辑,导致中国法理学(史)学科与生俱来的合法性危机。时至今日,特殊性与普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形式与内容等难以调和的悖论始终隐含其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发展,值得认真反思。 

  关键词:法理学  中国法理学  法理学史  梁启超 

  作者陈翠玉,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重庆401120)。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判别标准与体系优化 

  摘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4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及其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相对于国家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需要而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选取的范畴不具有学科独特性、提炼概括高度不够、所提出的范畴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成熟的学科,亟待正确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判别标准,科学地选取范畴,按照范畴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基石范畴、基本范畴和普通范畴,在此基础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进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  范畴体系  判别标准  体系优化 

  作者王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州510006)。 

  AI写作的兴起与创意写作学科重构 

  摘要:AI写作的兴起与迭代发展引起当代写作的巨大变革,AI写作与人机协作写作成为新写作模式,写作是否需要亲力亲为与作家还有无必要培养之问倒逼创意写作学科重构。创意写作学科应以AI写作划时代技术变革为契机,重审学科定位,系统调整课程体系、研究对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着力提升元写作能力与算法人文主义素养,强化提示词写作与人机对抗写作训练,以生成叙事与生成抒情语法的研究成果反哺AI写作的算法机制,致力成为新写作时代AI写作算法的开发者、使用主导者与成果评判者,为国家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及全民写作提供核心支持。 

  关键词:创意写作  AI写作  人机协作写作  元写作 

  作者许道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评价研究

  科研资助体系在有组织科研中的作用机制及优化策略 

  摘要:“有组织科研”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选项,如何优化科研资助体系,是完善有组织科研的重要问题。对1981—2023年PD1/PDL1创新药研发相关SCIE基金论文的数据集分析发现,开放多元的科研资助体系极大促进了创新与成果转化。因此,在有组织科研资助系统中,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双擎牵引,建立开放多元科研资助体系,选择合乎科研类型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资助模式与路径,通过“顶层规划引领—中层多元投入—基层耦合协作”,可大大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关键词:科研资助体系  有组织科研  成果转化  知识创新 

  作者袁曦临,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研究馆员(南京210096);刘丽娟,东南大学图书馆馆员(南京211189)。 

中国学派

  沈有鼎的数理逻辑研究与传承 

  摘要:沈有鼎是蜚声中外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数理逻辑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接续谢孚与“有穷模型论”的有关工作;从50年代开始,他在图灵和丘齐工作的基础上,为经典一阶逻辑建立了一系列可判定片段,这是数理逻辑的核心工作。基于判定问题,可以考察沈有鼎早期论文的主题和思想来源,以及这个主题同他后来工作的关联与对后代学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沈有鼎  有穷系统  可判定片段  数理逻辑 

  作者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深悟历史与面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追忆陈先达先生 

  摘要: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将一生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倡导学术内部的对话与交流。他强调原著研究与原理研究的结合,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辩证法,认为历史研究即是现实研究的一种方式。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陈先达先生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育的典范,其学术成就和人生哲学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关键词: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