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
中国理论的实践辩证法
关键词:中国理论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辩证法 理论自信
作者辛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19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再认识
摘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本问题的重要论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资本理论,如何认识资本产生的条件、资本的一般、资本的特殊、资本的作用以及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回答,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资本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作者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先天——兼论一门现象学人类学的可能性
摘要:梅洛-庞蒂基于胡塞尔致列维-布留尔的一封信,认为胡塞尔晚年放弃了本质哲学,回到了作为历史事实的现象。对胡塞尔这封信以及同时期相关文本的深入分析表明,这是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误解。实际上,尽管胡塞尔肯定了列维-布留尔在人类学作为严格科学问题上的推进,认为其借助同感的方法把握了原始人类的某种“历史的事实”,但始终将之定位为基于现象学意义的人格主义态度的一门纯粹精神科学即现象学人类学,而这只是第二哲学意义上的经验的现象学人类学。对于胡塞尔来说,通过本质变更方法把握“历史的先天”的现象学人类学,才属于第一哲学,它是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一条道路。通过对现象学人类学双重意义的分疏,既可以坚持本质哲学,同时也可以建构一门作为事实的总体科学的现象学人类学。
关键词:历史 先天 本质哲学 同感 现象学人类学
作者张任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州 510275)。
意识的自反性:知者与作者之惑
摘要:休谟问题意味着“知者问题”的极限,同时意味着人类作为创造者的“作者问题”的起点。知者问题和作者问题共享一个极限难题,即思想的自反性。自反性源于语言的内在对答结构或自解释系统。基于一种背离形而上学而与存在论一致的意识哲学,可以提出若干反传统的命题:语言不是描述而是标签;语词的内在意义不是来自外向所指,而是来自语言的内向解释;复杂性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知识的性质。如果让动词系统作为元语言对名词系统进行反思和解释,就可以在语言中形成一个“仿哥德尔”的自我反思模式,这将有助于我们知道思想到底能够思考什么或可以创作什么。
关键词:意识 语言 自反性
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2488)。
抗战文艺研究专题
融入大众与结合民间——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片论
关键词:延安文艺 文艺大众化 民间文化 “第二个结合”
作者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 710062)。
延安文艺的边区面相
关键词:延安文艺 边区面相 人民文艺 抗战文艺
作者周维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成都 610207)。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句读与中国古典节奏美学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学概念句读,除了被作为语义理解的工具,还包含韵律节奏、意脉层次、文体属性等丰富的文学批评内涵。秦汉以来,句读分析绵延于经学注疏和文学批评之中,是一种单级的“句绝”体系。宋元时期,理学主导下的儒家经典教育,促成了“句—读”二级体系的建立,并使之流传成为一种公共知识。明清科举之学对经籍语气的关注,推进句读分析的进一步细化深入,出现了“句—读—顿”三级体系。语义停顿的弹性空间与多级句读体系的形成,在句内、句间创造出复杂多变的声情效果,构建了诗、文、词等不同文类的节奏美学。句读作为意义的具声化载体,借助停顿疏密、长短错综等方式,建构了读者对文本的时间性感知,显示出书面媒介时代,“诵读”仍然在文学的理解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句读 节奏美学 诗文批评 阅读史
作者胡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北京 100871)。
“集体”的渊源流变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摘要:“集体”是理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组织现象,也是理解中国社会总体气质的重要概念。这一语词随着新中国农业集体化历史进程的普遍展开有了具体的制度呈现。对“集体”问题展开历史社会学分析,可以揭示“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制度化形态出现在乡村社会中的“集体”并非无源之水,它既内生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渊源,又内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演化脉络,同时关涉社会再造、经济生产与组织动员三个基本面向。探讨“集体”得以生成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揭示“集体”所具有的总体史意义,有助于理解“集体”作为一种国家治理体制的历史逻辑及其蕴含的制度文明意义,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社会过程。
关键词:集体 合作 互助 中国社会
作者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 100088)。
中国刑法理论的体系性与妥当性
摘要:建构体系化的刑法理论,能够一体地解决未遂犯、共犯等难题,在遇到难办案件时易于形成司法共识,维护法安定性,实现人权保障目标。但是,体系形式化、极致化的反面是回应性缺乏。在结果归属的确定、财产罪保护法益的厘定、未遂犯和不能犯关系的梳理等方面,都应立足于刑法保护法益的政策目标探寻理论的妥当性。要实现妥当性,必须对司法实务难题抱有浓厚兴趣,关注刑法的公众认同。理论的妥当性有其限度:必须受制于由宪法派生出来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刑法基本立场、法安定性之间存在抵触的所谓妥当性不值得提倡。
关键词:刑法理论 法安定性 体系性 妥当性 法益保护
作者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文明演进与文明互鉴
宋代农商观念下财政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在“四民分业”的语境中,理解财政与市场关系及工商业财政政策合法性解说,实质即农商观念问题。宋代农商观念并未出现由“农本工商末”向“工商皆本”的变革。宋代基于“王土王民”原理,以“崇本抑末”和“抑兼并”解说工商业财政政策合法性,使工商业财政征收可“合法”增长。宋代官营禁榷发展和财政收支广泛采取市场化手段,产生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性市场。与汉武帝以国家完全独占的方式“权轻重”不同,宋代以“权商贾”的方式,在国家与商人共利分利机制下运行财政性市场。财政性市场有其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工商业发展樊篱的局限性,同时与制度和结构发生显著新变并达到高峰的自发性市场互动并行,形成宋代市场的二元结构。宋代市场结构及其运行逻辑与汉唐、明清相比,既有历史共性,也有时代环境和政策取向所致的特殊性。
关键词:宋代 财政思想 农商观念 财政性市场 市场二元结构
作者黄纯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