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3年第2期目录

2023-08-15 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  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3年第2期目录

关键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目录

  编者前言

  责任编辑:舒建军

 

  理性之思:个体化、主体性与现代社会

  孟德斯鸠与马基雅维利的隐秘对话 

  内容提要:反马基雅维利主义是孟德斯鸠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关键内容,表达了他著书立说的现实旨趣,并为理解他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孟德斯鸠反思路易十四统治后期法国现状,认为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国家和社会需要告别对古典罗马的效仿,摆脱马基雅维利主义。他从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和商业社会理论三个角度,构建了一个能够有效牵制权谋、抑制权欲的世界。借助这一理论阐述,孟德斯鸠不仅把马基雅维利颂扬的古典罗马及其价值锁在了过去,而且将政治上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牢牢地束缚在基于事物本性的必然性中。

  张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18世纪法国史。著有《法国革命恐怖统治的降临》,译作包括《法国革命的起源》《牛津法国革命史》《近代法国君主制度(16—18世纪)》等。Email:karlzc@gmail.com

  政治与社会思想比较视野中的近代法国立国之路

  内容提要: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旧世界最值得称道的政治制度,美国独立后在新大陆实践的民主则为欧洲人预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反观法国整个19世纪却一直在革命与复辟间动荡不已。大革命后法国自由派思想家力图效仿英美,在法国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政体制。近代法国在曲折的立国之路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其他后发民族国家的政治转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韩伟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和欧洲艺术史。代表作《从激进共和到君主立宪:邦雅曼·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等。Email:hwh771214@163.com

  盛心悦,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Email:melina_sheng@outlook.com

  狂热与宽和:斯塔尔夫人论自由在革命中的双重面向

  内容提要:法国革命致力于将启蒙理念付诸实践,建立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代议制共和国,以确保自由得以实现。斯塔尔夫人在捍卫革命正当性的同时,也剖析了激进革命中所盛行的狂热主义:这种极端的政治激情虽以自由为名,却是一种自我主义的世俗化激情,因其对抽象权利的执拗盲信与狂热推崇而急剧膨胀,导致法国陷入派别纷争与混乱动荡。斯塔尔夫人呼吁以宽和精神引导对自由的追寻,在政制妥协的尝试屡屡受挫后,转向文学创作,并在其小说《黛尔菲娜》中呈现出真正自由的个体,应能平衡自然天性与社会伦理,调动其意志力培育德性,淬炼理性,孕育清明宽和的自由精神。

  潘丹,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兴趣为法国革命史、法国政治思想史、欧洲近代史。在《世界历史》《社会》《学海》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Email: xueecho1207@163.com

  张雅坤,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现当代法语文学、法国女性作家。曾在《外国文艺》《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译文。Email:yakun_adeline @bfsu.edu.cn

  

    政治文化:个体化与政治秩序

  致命的友谊:雅各宾派的友谊政治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友谊在公共政治领域的作用。友谊在雅各宾派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雅各宾派将友谊理想化为一种自然美德,但拒绝将其视为庇护、腐败和任人唯亲等古代政权政治风格的象征。将行政职位交给私人朋友的革命政治家冒着违反政治美德意识形态的风险,即不应该对特定公民给予优待。随着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友谊变得愈发可疑,充满派系斗争甚至阴谋的味道。本文探讨了在这种政治生活中,由友谊造成的不安和模糊如何影响了雅各宾俱乐部中的两个派别:吉伦特派和罗伯斯庇尔派。〔李一方译〕

  玛丽莎·林顿(Marisa Linton),英国金斯顿大学荣休教授、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著有《启蒙法国时期的美德政治》《法国革命中的阴谋》等。Email:linton@kingston.ac.uk

  亲历大革命时期的传奇剧:罗伯斯庇尔的情感及政治承诺的建构

  内容提要:关于法国革命者“情感主义”的讨论存在着将历史上的“政治派别”过于简化的风险。对罗伯斯庇尔生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这些观点构成了他的自我观念,同时也表明了自我这一鲜活的、共享的表述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政治影响。〔杨磊译〕

  大卫·安德烈斯(David Andress),朴茨茅斯大学教授,现任英国法国史研究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大革命史、欧洲社会文化史和大西洋史。主要著作有《恐怖统治》(2005)、《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手册》(2015)、《康奈尔法国大革命史指南》(2016)。Email:David.Andress@port.ac.uk

  大革命时期的城市群众(1789—1792)

  内容提要:法国大革命的抗议和暴力活动具有政治成分,其直接起因是由于民众的生计困难,但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对公平的政治制度的呼吁。巴士底狱的摧毁具有政治和军事双重含义。1791年以后,革命意识形态逐渐形成,以巴黎为中心,其他城市也出现了暴力活动。大革命使法国发生了民主化的改变,但是此时法律准则还未建立起来。〔郑欢译〕

  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美国马里兰大学荣休教授、《法国历史研究》杂志编委、法国学术棕榈勋章得主,著有《革命与反革命》《丰塔纳现代法国史》等。Email:dsutherl@umd.edu

  法国大革命中的军事节日(1789—1799)

  内容提要: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了一些军事节日。革命初期,自发性的节日被程序化的节日所代替,典型的例子是结盟节。在节日中,民众被排除在外。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没有设置专门的军事节日,但到了热月及督政府时期,军事节日逐渐系统化。大量寓意符号的使用,以及正规军与国民卫队的区分,显示出这些节日是教育性而非融合性的。

  李惟一,巴黎第一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包括法国大革命史和欧洲近代军事史。Email:historyliweiyi@pku.edu.cn

 

   交往行为与社会秩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态环境与国际关系

  连接资本主义与法国大革命——巴黎散步场所与十八世纪法国公民平等的起源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对18世纪法国文化设定的民主化影响。在18世纪,不断扩大的时尚产业和新的商业化休闲形式改变了巴黎散步场所的性质。特别是在新近流行的林荫道上,不同阶层的人在默默中止标准身份协议的情况下匿名地混在一起。这种不断扩大的休闲领域提供了一个事实上的公民平等的有限空间,这是一种存在上的客观关联,同时,哲学家们发展了抽象的社会和政治平等的概念。新的散步场所是18世纪法国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抽象化趋势的一个例子,这使法国大革命初期所接受的抽象的公民平等越来越具有可思考性。〔叶姿倩译〕

  小威廉·H.休厄尔:芝加哥大学荣休教授,创办《批判历史研究》杂志,著有《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与公民平等的出现》等。

  法国革命与农业社会经济问题

  内容提要:1789年,85%的法国人直接或以其他方式靠土地生活。土地所有权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是它受制于许多权利,尤其是领地权。1789年8月4日晚,土地所有权摆脱了其他权利的束缚。随着革命的进展,作为国有财产的土地开始出售,本可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但这真的是那些更关心预算问题而不是土地改革的革命议会的目标吗?随着10%的土地被拍卖,其对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也产生了。谁受益更多,资产阶级还是农民?这些拍卖对普通市场有什么影响?〔张弛译〕

  贝尔纳·博迪尼耶(Bernard Bodinier),鲁昂大学荣休教授,专长于法国农村史、经济史,著有《法国革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国有财产售卖与土地兼并》等。

  “农民的误入歧途的贪婪”?1789年革命期间关于环境的流行态度

  内容提要:“大革命期间,农民贪婪无知,过度砍伐森林”的观点是错误的。在18世纪末知识分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出现于书本中之前,法国农民早已对环境问题有了独立见解。法国大革命环境史中存在一个“黑色传说”:大革命放松了关于伐木和开荒的许多禁令,这给了贪婪无知的农民可乘之机。具体考察这一时期法国农村教区的陈情书,就会发现,在反领主特权的过程中,农民独立产生了对自然环境的看法,且自发产生了环保意识。“黑色传说”与事实不符。〔成沅一 张弛译〕

  彼得·麦克菲,墨尔本大学荣休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社会科学院院士,著有《农村社会的政治:法国乡村的政治变迁(1846—1852) 》《法国南部的革命与环境:1780—1830》《罗伯斯庇尔传》等。

  试析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在美洲的经略

  内容提要:与英国人重视海洋传统不同,法国人始终坚持大陆传统。然而,在经略美洲的过程中,法国人表面上一反常态地呈现出一种重海轻陆的态度。不过,细究之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法国人对西印度群岛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北美大陆,但这只是其在欧洲大陆争霸的延伸而已。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在美洲的经略,根本上还是为了服务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利益。

  盛仁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法国近现代史,法国政治思想史和法国社会史。著有《学者的伊甸园》,译著《托克维尔传》《托克维尔之钥》。Email: hnhgsrj@sina.com

  

    思想史理论与方法

  观念史的回归:后斯金纳时代思想史方法论的新发展

  内容提要:近年来,书写长时段思想史的主张开始出现,观念史呈现出“回归”的迹象。2020年,《历史哲学杂志》刊登了一期“思想史哲学与概念变化”特刊,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这一趋势:一是从“意图意涵”到“引申意涵”的转变,二是重建概念连续性的种种尝试。

  刘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Email:lszxly12@163.com

  卢梭历史叙事中的隐匿时间

  内容提要:卢梭所著两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围绕着“自然状态转向社会状态”这一命题展开,具有历史叙事性质。前三个叙事中,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动,交汇在卢梭身处的“当下”,构成《社会契约论》隐匿的时间关联。

  查少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18世纪法国史,Email:zhashaochen@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