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太平洋岛国的灾害治理

2022-09-13 作者:保罗·达西 译者:黄晓波、李东红、李星皓 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2期

摘  要:太平洋岛国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例如,台风来临时,岛国的陆地面积急剧缩减,许多环礁甚至会被海水淹没,有时一次超级台风就可能摧毁整个国家。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太平洋岛屿社群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如作物多样化、在故乡复原之前临时迁移到受损较少的岛屿等。此外还关注了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及其对太平洋岛屿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台风;气候变化;图;太平洋岛国;太平洋岛屿;海水;种植;影响;海平面;珊瑚礁

保罗·达西(Paul D’Arcy),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文化、历史与语言系副教授,美拉尼西亚项目主管。先后获得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学士、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太平洋史、环境史、原住民史。编、著有Transforming Hawai’i: Balancing Coercion and Cons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Kanaka Maoli Statecraft (ANU Press, 2018), The Chinese Pacific: A brief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

  

  引言

  太平洋岛国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和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例如,台风来临时,岛国的陆地面积急剧缩减,许多环礁甚至会被海水淹没,有时一次超级台风就可能摧毁整个国家。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太平洋岛屿社群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如作物多样化、在故乡复原之前临时迁移到受损较少的岛屿等。此外,作者还将关注近年来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及其对太平洋岛屿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有史以来,如今的人类是第一次需要应对由自身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太平洋岛屿,不过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越来越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从太平洋岛国的经验和教训出发,探讨如何减轻人类可能会遭受的苦难。

  气候变化与太平洋岛国的灾难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太平洋岛国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些岛国都非常小,一个国家通常只有几万到几十万人口。即便是最大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也只有1000万人。太平洋岛国是小型经济体,自给自足却非常脆弱。岛国主要面临五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一是台风。台风在太平洋热带海域生成,然后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有时还会向北推进。二是海啸。这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巨浪,会侵袭沿海地区,十年前在日本发生的海啸充分展示了这种灾难的威力。三是火山。太平洋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四是气候扰动。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周期性波动,被称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由此太平洋岛屿常常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五是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还会对沿海生态和珊瑚礁造成威胁,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生物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在殖民时代到来之前,太平洋地区人口较少,而且不存在殖民国家创造的国界线。因此,如果一个岛上的居民受灾,他们通常会作出灵活的应对,转移到其他岛屿。如今的岛国在自然灾害面前仍非常脆弱,气候变化也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以台风为例,如果台风袭击香港或广州,中国的其他地区可以提供物资援助。但是,如果袭击了太平洋岛国,整个国家将遭受灭顶之灾。图1呈现了台风“帕姆”(Pam)影响下的瓦努阿图的状况,首都维拉港被夷为平地,大量农作物遭损毁,政府必须从其他地方调配食物。“帕姆”还侵袭了其他两个岛国——基里巴斯和图瓦卢,一场台风就摧毁了三个太平洋岛国,导致这些国家几乎一半的人口失去了家园。台风不断地侵袭,给许多太平洋岛国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科学家认为这种自然灾害今后只会不断增加。

  

  

  台风的侵袭不过持续数日,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越来越强,造成的损害越来越大。降水量和海平面的变化正越来越剧烈,但我们目前却无法预测气候变化。如果长时间缺乏降雨,岛民怎么种植粮食等作物?反之,如果降雨持续不断,岛民又怎么保存粮食?气候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难预测,这一点对岛国发展非常不利,特别是对粮食供应造成了巨大威胁。不为人知的是,在气候变化时代到来之前,太平洋岛民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例如,夏威夷培育出300多个品种的芋头。太平洋岛屿的很多作物都是从世界其他地区引进的,为了应对气候的差异,同一作物甚至有不同的品种。即便种植一个品种失败,还有另一个品种可以选择。岛民在旱季种植旱季作物,在雨季种植雨季作物,保证四季都有充足的粮食。他们甚至特意储存粮食长达三到四年,以确保干旱的时候不致饥馑。可以说,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受气候影响比陆地小,岛民在四季都可以捕捞海洋生物,这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当地社会也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管理制度,如果出现粮食短缺,当地会进入恢复期,在粮食种植彻底恢复之前,岛民将限制作物的收获量,以确保永续利用。这样一来,太平洋岛屿以往种植的粮食远远超出岛民自身的需求,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清扫太平洋战场上的残余日军时,发现即便有不少日本士兵被困于岛屿,当地的粮食储备仍足以养活包括日本士兵在内的所有人。

  此外,岛民还会与外部社会保持联系,避免出现孤立无援的情况。他们通过婚姻关系,拓展潜在的生态资源。即便自己的岛屿受灾,也有避难所来暂时过渡,等到家乡环境得到恢复再重归故里。对太平洋岛民来说,社会凝聚力很关键,灾难发生时可以互帮互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现在被称为马里亚纳岛(Mariana Island)的地方,位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世纪初,一系列毁灭性的台风曾摧毁岛上所有的农作物,岛民搬迁到其他岛屿,然后在那里形成新的社会。然而,如今的太平洋岛屿形成了严格的民族国家边界,这是欧洲殖民时期的遗产。这样一来,如果某个岛屿受灾,那里的岛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意迁徙到另一个岛。太平洋地区的现代移民通常流向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但所有的迁徙都需要护照和签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一份报告提出一个全人类目前和未来都将面临的问题:人类需要经济增长,但也需要减少碳排放。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经济增长都是基于碳能源使用的增加,这使得人类难以兼顾使用替代能源和实现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目标,至少现在做不到。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Zero Decarbonization)。这意味着我们仍要保持经济增长,为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同时也要减少有害碳燃料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因此,下一代人面临的挑战是实现健康的经济增长,并进行大规模的能源转型,从煤炭、石油转向太阳能、电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环太平洋(Pacific Rim)国家。到2050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其中许多人将生活在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亚洲的城市是地球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地方,人口密度最高,人均生活面积小。我们需要考虑气候变化问题,使城市更加宜居。另一方面,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许多城市位于低洼的沿海或河流洪泛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此外,城市还存在着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减少当前的化石能源消耗,尽快过渡到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太平洋地区既遭受酷热,也出现了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倒灌现象。2005年,人口仅一万人的小国图瓦卢被海水淹没。图2展示的是2004年图瓦卢首都富纳富提(Funafuti)在海水退去后残留的许多垃圾。这个国家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来清除这些堆积物。

  

  太平洋岛国的应对

  生活在低洼环礁的人们应该如何生存?许多环礁的海拔只有几米,海平面的些许上升,都会使整个环礁被淹没。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斯、图瓦卢、托克劳(Tokelau,属新西兰)都是领土完全由环礁组成的太平洋国家和地区。还有50%的环礁或许不会被完全淹没,但岛民可能不得不挤在面积更为狭小的岛上高地,如库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情况。太平洋岛国正在考虑通过以下方案解决问题:建造防护堤,如马尔代夫马累岛的环岛防护堤(图3);呼吁世界其他地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身体力行,如马绍尔群岛的目标是成为地球上第一个通过节能灯泡、太阳能等实现零碳排放的国家;种植红树林和露兜树(pandanus)来抵御海浪侵蚀,特别是红树林仅需十年时间就能成型,发挥保护作用。此外,环礁群岛还采取了许多其他生存策略。比如,把房屋建于洪水无法漫及的高地之上,种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做好天气预报、粮食储藏工作等。

  

  红树林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基里巴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种植红树林,在岛屿周围建立缓冲区。与建造防护堤相比,这种做法比有不少优势。只在岛屿周围建造堤坝,海水上涨后依然会包围整个岛屿,而且混凝土结构无法抵挡巨大的海啸和潮汐。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堤坝前面种植红树林,使防风消浪的效果达到最佳。如图4所示,红树林可以使海浪平均降低70厘米,削弱海啸波。红树林实际上也让岛屿的面积得到扩大,短期内可以降低局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此外,红树林还可以改善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增加近岸鱼群。

  

  

  过去十年间,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三次珊瑚礁大规模白化事件,海水温度过高使珊瑚礁白化,次年恢复,随后又出现白化……短短十年间,高温天气反复出现对珊瑚礁造成不小的损害,不仅影响珊瑚的数量,也会影响整个渔业链条。如果我们不保护珊瑚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因此,采取行动迫在眉睫,斐济和塔希提为此作出了尝试,以人工方式培育珊瑚礁,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可见,虽然人类工业文明加剧了全球变暖,但也可以利用工业技术来培育珊瑚礁。

  如何保障淡水供给,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大多数太平洋岛屿中,水都储存在地下水井,容易遭到海水倒灌,因此,把水抽到海平面以上储存,意味着可以保障淡水供应。在许多太平洋岛国,学校不仅是教育场所,还是社区抵御风暴的庇护所。例如,图瓦卢的学校配备了塑料水箱,里面储存淡水,也可以用来储存食物,避难期间人们可以靠这些资源生存下来。另一个例子是,密克罗尼西亚为作物修筑了水泥种植床(poured cement foundations,图5)。这种装置使作物免受倒灌海水的影响,从而避免土壤盐碱化。

  还有一些扩大陆地面积的技术。图6展示的是澳大利亚海岸线在三年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海水沿着海岸流动时,夹杂在海水中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陆地。利用上述原理,人们将一排沙袋放到离岸边大约一百米的地方,把这片水域围起来,形成潟湖,三年内就可以把海岸线向外海拓展一百米,成本仅需几百美元。如果辅以红树林种植,还能改善鱼群生态。显然,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在短期内为太平洋岛屿做更多低成本、高成效的事情。

  

  小结

  总之,下一代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人类能否对抗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我对此持乐观态度,太平洋岛国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尽管如此,对于海洋岛国来说,如果全球零碳排放不能尽快实现,如果我们不施以援手,他们的家园仍将有可能被淹没。上述种植红树林、保护水资源等措施,有助于改善目前的困境,但这种恶化的趋势不会停止,除非全球变暖本身得到遏制。

  (本文注释内容略)

原文责任编辑:梁光严 马毓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