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孙艳 吴涵玉)8月29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迎来了来自祖国各地的4256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这是时隔35年,东南大学全体本科新生首次回归到位于四牌楼2号的老校区——四牌楼校区就读,开启寻脉问源式求学之旅。
东南大学迎新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开启“寻脉问源”式的培养新模式
2025级东大本科新生将在千年古树“六朝松”下开启寻脉问源式求学之旅。“回归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迁移,更是‘寻千年文脉,问百廿学源’,我们将其定义为‘寻脉问源’式的培养新模式。”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邬小撑说,今年是新生体制性回归老校区,学校将开启‘寻脉问源’式的培养新模式。一是寻“千年文脉”,自信自立。四牌楼校区是文脉绵延千年的宝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密切相关,要从历史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复兴伟业。二是寻“百廿学脉”,止于至善。这里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在学校123年的办学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高标硕望,领袖群伦”的学术大师和优秀人才,以“止于至善”校训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三是寻“红色血脉”,坚定理想。团二大在这里召开,东大雨花英烈热血报国,彰显了永远跟党走的鲜亮底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乘坐地铁来到四牌楼校区,沿途了解迎新情况,看望绿色通道学生并发放暖心大礼包,在新生八大书院院长授聘仪式现场,他为院长们颁发聘书,并勉励他们为东大新生培养作出卓越贡献。
该校以八大书院的创新制度,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和文理兼修,统筹优化“三个课堂”,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今年新生中,男生2955人,女生1301人,其中少年生13人,第二学士学位学生82人,预科生86人。学校招生类型丰富,包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少年生、外语保送生、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等。报到点设在五四楼,新生们分别前往自己所在的三江、南高、东南、中大、南工、南雍、日新、至善八大书院报到,并入驻沙塘园、成园、文昌、校西四大生活社区。
据了解,书院制的推行,旨在真正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专业的思维在碰撞中点燃创新火花,培养出真正能担当时代重任的领军人才。八大书院均以学校重要办学时期、校史文化元素命名,体现学校“寻千年文脉 问百廿学源”的沉浸式育人追求。各书院聚焦跨学科、厚基础、强交叉的培养路径,依托优势学科群构建特色方向,如“三江”锚定数理与经管融合,“日新”深耕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中大”发力医工结合,全面打破传统专业壁垒,重构通专融合的课程与导师体系。
“八大书院是新生寻根百廿校史、涵养学术志趣、铸就卓越品格的第一站。”八大书院院长代表、东南大学三江书院院长曹进德表示,将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同行者和守护人,在“止于至善”校训的引领下,助力每位新生找到方向、绽放光彩。
东南大学新生学院书院院长聘任仪式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东大老校区迎来2025级全体本科新生
走进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热烈欢迎新同学”的横幅与喷绘环绕了整个校园,墙面上悬挂着巨幅字幕,“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字样在阳光下刚劲有力。新生们在“金榜题名”打卡点前,寻找自己名字并合影。
大礼堂前、梧桐大道上,新生们来往穿梭,古老的校园里洋溢着青春气息。这里有平均年龄15岁的少年生群体,有利用假期到工地打工的自强男孩,有来自贵州的两对“双工科”双胞胎,有接力上东大的兄弟。
作为国内少数招收少年班的高校,此次东南大学迎来了14位少年生,平均年龄15岁。这届东大少年班不仅是“只会考试”的学霸,他们中有的人能推导复杂数学公式,也能在琴房弹奏肖邦;有的人既能算出物理难题,转身又是校篮球队主力;还有人一边“拆家”,一边潜心研究书法。全班14个人均拥有3项以上兴趣爱好及特长,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徐昊然是这届少年班中最大的孩子,来南京求学前,他带上了自己书写的“止于至善”书法作品,希望以东大校训勉励自己!刘潇洒人如其名,仅仅乐器他就会葫芦丝、笛子、萨克斯、陶笛,从不补课的他还非常爱看电视,“我从小就喜欢天天看科教频道。”刘潇洒介绍,看完电视就“拆家”,家里的锁都拆了个遍。“在东大,我们不是要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希望他们成为有创造力、有热情、全面发展的人。”东南大学少年班班主任李葆青表示。
来自贵州贵阳实验三中的双胞胎姐妹汪诗渊、汪诗媛今年双双考入东南大学,姐姐汪诗渊入读工科试验班(智慧建造与智能交通),妹妹汪诗媛则选择了未来机器人专业。虽然有人担心女孩学工科吃力,但姐妹俩用热爱打破顾虑。“她们从小理科成绩就好,选科时果断选择物理化学。”姐妹俩的母亲说。从中学同班同寝到如今共赴东大,她们是彼此的“影子”,有竞争也有合作。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她们常结伴散步、互相打气。遇到难题,两人会查资料、讨论,直到找到答案。
在这群新生中,还有一位老生的身影。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薛凯鸿带着弟弟薛凯键一起迈入东南大学的校门。薛凯鸿于2022年考入东南大学,他坦言:“高考时,我对比了多所院校,发现东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更匹配我的发展需求。”来校3年,通过亲身体验东大教育的吸引力,他坚定地让弟弟也选择东大。结合薛凯键对电子信息方向的兴趣,薛凯鸿说,“东大电子信息的学科实力和资源有目共睹,我亲身体验过学校的培养质量,所以坚定推荐他来。”弟弟薛凯键说:“哥哥不仅在高中时期的学科学习上给予了帮助,还为我提供了大学专业规划、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指导。”面对新起点,薛凯键计划进一步充实自我,“不仅要钻研专业课程,了解电子设备的运行原理,还要提升社交能力,参加社团或学生会,为迈向社会做好准备。”
为迎接新生到来,东南大学不仅安排了1000余名东大师生员工志愿者,身穿黄马甲冒着酷暑坚守在各迎新点位,在南京市、玄武区及街道的协助下,四牌楼校区周边腾挪出1800余个车位供新生家长使用。此外,迎新期间,该校开放了校史馆、吴健雄纪念馆、梅庵等文化场馆,配有建筑科普团队导览的校园讲解等服务。面对高温,在多处摆放加冰电扇、帐篷,布置多个饮水点,免费提供防暑饮品,开放食堂和部分教室作为家长及新生休息区,还在地铁站口设置迎新引导站,安排循环接驳车,配备急救医药箱等应急物资。
八大书院院长和学生、家长合影 本网记者吴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