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地方频道
>
各地记者站
>
江苏记者站
121幅书法作品集中亮相 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开幕
2025-09-09
作者:
吴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吴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作为以汉字为题材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蕴含丰富的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5日,“大美汉字 中华根脉——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在南京大学开幕,121幅师生书法作品集中亮相。据了解,南京大学于2024年面向全校开设“大美汉字”通识课程,本次展览是该课程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
“大美汉字 中华根脉——南京大学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开幕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据介绍,“大美汉字”通识课程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领衔开发,由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与文学院承办,以南大师资为主,由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一批知名学者联合授课,采用课程讲座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在南大仙林、鼓楼、苏州三校区同步开展,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汉字通识课程和美育教学教育的运行模式。一年来,选修课程学生已达600余人。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绵延千载的文化载体和精神标识。它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中华民族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智慧的重要载体。“大美汉字”通识课不仅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靓丽名片,更是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孙晓云提出,“大美汉字”通识课程以汉字为基础,从“文字”“文学”“文化”“文明”四个维度深入阐释“大美汉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理论与书写实践中,体验汉字“各美其美”,引领全球汉字热的“美美与共”。
师生观展 本网记者吴楠/摄
展览共收录修课学生、课程教师以及课程指导专家的书法作品121幅。其中修课学生代表51人,每人展出2幅作品,临摹创作各一。临摹作品涉及行楷隶篆草等各类书体,涵盖书体演变的各个阶段;创作内容则以“大美汉字”课程心得体会为主,形式包括诗文对联等。这些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既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
南京大学2024级马来西亚留学生张景胜参加了“大美汉字”课程组织的“金石墨韵·汉字文化技能挑战赛”,并获得前十名的优秀成绩,作品也入选本次展览。他表示,在理论课程中,他领略到汉字悠久的历史,了解到《说文解字》作为现存最早字书的显赫地位,看到汉字对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体验到文字深入传统文化的不同位面,体悟到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独特的价值。
师生观展 本网记者吴楠/摄
【编辑:张雨楠】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中欧安全合作国际论坛召开
深入研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为学风文风积极转变贡献期刊力量
携手全球南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