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8月24日,由江苏省语言学会、安徽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甲骨文商典》出版座谈会暨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来自江苏省内外语言学各研究领域、出版界及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黄风义的《甲骨文商典》的学术价值与古文字研究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推动甲骨文文化传承与发展。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探索甲骨文研究新方法
会议由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主持。他阐述了会议召开的三重背景: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这些话语深刻揭示了殷商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及其重大意义,也就是“甲骨文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其二,黄风义所著《甲骨文商典》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跨学科视角构建甲骨文新型解读方法,对上千个甲骨文字形、含义、读音展开研究,提出诸多突破传统的新观点。其三,江苏在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等领域具有深厚积淀——镇江人刘鹗是甲骨文最早记载者,淮安人罗振玉为 “甲骨四堂” 之一,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共同前身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及弟子胡小石推动甲骨文书法研究,南京博物院收藏近3000片甲骨。江苏作为甲骨收藏与研究重镇,有责任引领和推动甲骨学的发展。
王华宝主持会议(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会议第二个环节,《甲骨文商典》作者黄风义介绍著作核心内容。他提到,自己虽长期从事微电子、集成电路工艺等理工科研究,但钻研甲骨文及上古文字破解已二十余年,继《中华上古文字解读》后推出《甲骨文商典》,旨在将数千个商朝甲骨文字视为“密码体系”,综合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线条美学、统计关联等多维度因素,结合文字演化规律,探索逻辑更严谨的全局化破译方法。
黄风义介绍《甲骨文商典》研究情况(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甲骨文商典》责任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刘书锋表示,黄风义教授跨界研究的毅力与严谨态度令人敬佩。出版社在接到书稿后,高度重视其跨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性,组织专业编辑团队与黄风义教授反复沟通,对书中涉及的古文字考据、学术观点表述等进行细致打磨,确保著作既保持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
跨学科推动甲骨文研究
在学术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甲骨文商典》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古文字考释方法创新等议题各抒己见,发言兼具专业性与启发性。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南京晓庄学院校美术学院教授陈爱民表示,近年来,甲骨文研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甲骨文研究不能局限于古文字学,而是要和语言学、社会学进行紧密的接触,甚至要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流。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军认为,传统的甲骨文研究已经遇到瓶颈,而具有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黄凤义以全新的视角和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与传统文字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对传统甲骨文研究的一大突破。新研究应当与已有成果结合,使其能够为甲骨文专业研究者所接受。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城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用于甲骨文研究是必然趋势,黄教授的研究方法、所得结论对于传统的学界是非常新鲜的,同时也要和传统的语言学界进行更紧密的交流。在研究方法层面,要和汉语史结合起来,材料运用上可兼顾金文。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郭骏对结合自身社会语言学的学科背景以及自己在汉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认为书中的定量分析法对社会语言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化振红认为,近年来甲骨文释读出的新字很少,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出现了局限,黄凤义的研究工作给释读甲骨文打开了新的窗口,《甲骨文商典》体现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和综合。这样的研究方法将激发更多人士对甲骨文的热爱,这是积极意义所在。当然,还有不少细节有待完善。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方小兵表示,研究方法决定研究层次,而现在的科技人文和数字人文对于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甲骨文商典》的研究涉及到了甲骨文中的文化基因问题、断层说等,值得深入研究下去。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周阿根结合自身碑刻研究的学科背景,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文字研究和训诂研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黄风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具有深刻启发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家栋认为,甲骨文是一个封闭的语料库,现在释读出的不到三分之一,甲骨文研究有大的空间。《甲骨文商典》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认字与甲骨的释读,更在于方法论的创新。甲骨文释读工作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目的不仅是认字,而是走进商代、认识商代,打开商朝文明密码。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朱乐川提出,《甲骨文商典》的研究思路运用到了汉字构形学思维,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研究,可以运用汉字构形拆分相关数据库。东南大学甲骨文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静介绍了中心的成立过程、工作职能以及研究方向,并从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角度出发,表示了对构建甲骨文研究新生态的期望。东南大学艺术指导中心副教授曹菲菲讨论了甲骨文中“舞”的字形并表示,黄风义教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对于艺术或舞蹈的二次创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孙道功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省内外语言学专家,研讨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不仅充分肯定了《甲骨文商典》的学术创新价值,也为古文字研究未来方向提供了多元思路。江苏省语言学会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联合更多学术团体、高校开展专题研讨,进一步活跃江苏语言学研究氛围,推动古文字学科繁荣发展。
王华宝表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甲骨文商典》搭建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凝聚了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智慧力量,为推动甲骨文文化传承创新、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注入了新动力。
与会人员合影(本网记者王广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