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潘琳娜)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40周年。8月2日,纪念馆正式发起“光影见证·铭记历史”建馆40周年老照片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公开征集与纪念馆发展历程相关的珍贵影像资料,征集截止日期为8月31日。
据介绍,40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始终秉持国家站位,先后经历三期改扩建工程,占地面积从建馆之初的2.5万平方米扩展至10.3万平方米,馆藏品从不到100件(套)增加至10.6万余件(套),从单一展览拓展至三个主题陈列展。40年来,南京大屠杀历史从地方悼念上升至国家公祭,从城市记忆上升至世界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40年风雨兼程,一代代纪念馆人和史学专家史海钩沉,为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推动场馆建设、扩建和发展……
1983年,南京大屠杀编史组成立。图为1984年11月,编史组成员在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合影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包括但不限于纪念馆建设者、工作人员及其亲属,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亲属,历史研究者、摄影爱好者及国内外观众。征集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公众记忆影像,包括历年参观纪念馆的照片,例如有序参观、肃穆献花、沉痛默哀等动人瞬间;历年在纪念馆中举办各类活动的照片;观众参观本馆后自发创作的作品照片。二是建馆风貌影像,展现纪念馆的发展脉络与变迁历程的照片,例如纪念馆不同时期的外观建筑、展厅内景、标志雕塑及场馆建设过程的记录。
1985年8月15日,纪念馆建成开放
9月上旬,纪念馆将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依据投稿作品的实际质量来确定入选作品数量。入选作者将获赠纪念馆文创产品,可免预约参观一次纪念馆、免费听一场讲解、参加一次仪式化活动。投稿作品都将被纳入纪念馆“光影记忆·见证40年”线上传播展示计划。纪念馆将对这些作品进行策划与创意整合,将其打造为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在纪念馆自媒体中陆续发布。
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纪念馆隆重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每人最多可报送投稿作品5个(组),投稿时需同时发送作品和word文档(文字说明),邮件标题注明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邮件主题命名为“光影记忆+姓名+联系方式”。投稿邮箱:maydayqq113@126.com。其他投稿要求请查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微信公众号推文。
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纪念馆对入选作品拥有公益性媒体公示权、传播权及编辑出版权。期待全球各界人士用一幅幅珍贵的影像,重现建馆40周年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