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地方频道
>
各地记者站
>
江苏记者站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举行
2025-08-04
作者:
李永杰 王广禄 刘双琴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永杰 王广禄 通讯员 刘双琴)7月25日—27日,“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十届硕博论坛”在江苏盐城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400余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聚焦文学地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以及文旅融合应用等前沿领域,展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发展的新格局。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兴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11年首届年会在南昌召开以来,学会始终以推动文学地理学研究为核心使命。十五年间,学会工作与成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拓展学科队伍,推动学术研究。二是明确研究对象,构建理论体系。文学地理学以“文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学科理论体系。三是培养青年人才,赓续学术血脉。学会吸引大批青年学者加入,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学术研究得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四是推进应用研究,强化成果转化。文学地理学(尤其文学景观研究成果)蕴含巨大文化资源转化潜力,已获旅游学界认可。未来,文学地理学研究需在学术成果转化、融入旅游产业及研学旅行方面下更大功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认为,地理学者参与文学地理学研究,能为语言、音乐、地名考证等研究注入空间分析能力,用GIS技术、环境变迁理论等打开新维度,实现从“文本解读”到“空间实证”的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理论创新的契机,唯有文学与地理交叉,才能让文学地理研究跳出纯文本阐释的局限。”他呼吁地理学者积极加入文学地理学研究队伍,同时建议:高校与研究机构牵头成立跨学科专委会、设立文学地理研究中心,搭建协作平台;基金评审增设跨学科专项;相关学术评价体系明确纳入跨学科成果,破除单一学科壁垒;开设文学与地理交叉课程,定向培育既懂文本又通空间的复合型研究者。
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胥波表示,文学、地理与旅游紧密相连、相生共荣,共同构筑起一个“文化生态圈”。文学如同为旅游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精神向导;地理则为旅游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是承载故事与情感的空间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旅游,则凭借其独特的“在场性”体验,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更为地理价值赋予了生动而深刻的表达,堪称激活文脉、活化空间的“行走课堂”。当下,旅游消费正经历深刻变革,旅游若要实现创新发展,还需文学、地理的深度加持,以满足大众对“诗与远方”的深切向往。中国旅游出版社已正式立项《中国文学景观志》,旨在系统梳理全国文学景观遗产,填补学术空白,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需把握好三个方向:其一,紧跟前沿、立足当下以提升理论。其二,强化文化反思,树立全球视野。其三,立足文学、回归审美。
主办方表示,本届年会反映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即理论探讨更加深入,研究视野持续扩展,现实关怀日益增强。学者们不仅关注经典理论问题,也积极回应当代文化实践。在研究方法上,传统考据、理论阐释与数字技术正在形成互补。未来研究需要在理论创新、领域拓展、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继续推进,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会议由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主办,盐城师范学院承办。
【编辑:齐泽垚】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中欧安全合作国际论坛召开
深入研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为学风文风积极转变贡献期刊力量
携手全球南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