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十字路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并没有既定不变的航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代人如何“掌舵”。深刻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规律,促进人工智能向善而行、造福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际舞台风云激荡、全球治理改革亟待深化的当下,峰会集中探索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积极施展作为,有助于提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呈现人工智能发展新面貌
首届“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于2017年举办。彼时,ChatGPT、DeepSeek等现象级产品尚未问世,人工智能在公众视野中的角色也无法与今时相比。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博格丹-马丁(Doreen Bogdan-Martin)在2024年峰会上表示,“我们是人工智能一代”。今年,她进一步强调:“我们不只是人工智能一代,还是决心塑造人工智能向善的一代。”从代际责任视角看,心怀敬畏心与紧迫感,密切关注现实动向,及时回应社会诉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明智之举。
作为峰会议程的一部分,国际电信联盟与其他机构组织了“人工智能治理对话”,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共商共议,为创造负责任、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规划路径。以对话内容为基础,峰会发布《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对话”联合主席声明:推进包容、可信、创新的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了从原则到实践、各利益相关方的必要之事、以透明性为信任基石等十项治理愿景。这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期许——将对话转化为行动,让人工智能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福祉。
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相关标准是此次峰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峰会介绍了用于支持内聚标准开发与应用的新型人工智能标准交换数据库,该数据库纳入了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的标准,也欢迎其他机构联络收录事宜。数据库不仅按行业对不同标准进行垂直分类,还能够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对相关人类活动的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标准的应用情况。用户可检索、获取已经推出或正在开发中的人工智能标准及相关技术文件,标准开发人员可借此开展协调工作,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可使用综合性的标准套件。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跨领域、跨区域的交流合作,与会者以参与峰会为契机碰撞观点、求同存异,在会场内外掀起了一阵阵“头脑风暴”。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瑞士洛桑大学城市地理学教授席琳·罗森布拉特(Céline Rozenblat)告诉记者,欧洲航天局旗下实验室关于人工智能模型的展示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该模型旨在助力实现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与她本人的想法十分契合。在她看来,鉴于世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系统,只针对单一目标采取行动并不妥当,而将系统方法整合到人工智能模型中至关重要。
线上线下联动是此次峰会的又一特色。峰会开放免费的线上参会机会,无法到达现场的与会者也可“天涯共此时”。有趣的是,与普通的视频会议不同,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工智能向善神经网络”社群平台,与会者可以发帖跟帖、同智能匹配推荐的用户互动、根据个性化需求浏览内容、参观虚拟展览等。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其对工作生活方式的重塑,这种“互文性”的感受令人难忘。而通过峰会在世界各地寻找潜在合作者,使“地球村”的概念在这一刻具象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不可或缺
会上研讨议题以及峰会期间展示成果之广,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空间,既蕴含着丰富潜能也潜藏着不少风险。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提出了“人工智能促进粮食系统全球倡议”,寻求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粮食价值链中的变革力量,提高生产力、加强粮食安全并建立有韧性的粮食系统。该倡议聚焦数字解决方案集成、知识共享、协作伙伴关系和概念验证这四项关键行动领域,推动粮食系统转型。其中,概念验证关注如何在现实场景中开发、测试人工智能应用,以证明可扩展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力。这为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架起了桥梁。
人工智能发展为节约能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但其本身的运转又需消耗能源、制造碳足迹。因此,绿色计算成为追求平衡的必由之路。峰会发布的报告《衡量重要事项:如何评估人工智能对环境的影响》对目前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环境影响的方法作出了全面概述,识别影响中的哪些部分正在被衡量、评估衡量实践的透明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并确定其相关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揭示的问题包括,对替代性数据的依赖导致了巨大的数据缺口,阻碍了问责制的执行,也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限。这凸显了推进绿色数字行动的紧迫性。
无独有偶,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同一时期,“文科无用论”的说法也在国际层面吸引了不少新拥趸。虽不能贸然认为二者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思考。罗森布拉特认为,在迈向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世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对于阐明如何监管人工智能才能使其向善而非向恶来说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为技术实践提供智力支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为技术的演进方向进行导航、纠偏。此外,数字人文等方面的科研人员本就直接参与人工智能工具的研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无论在哪一场景圆满“落地”,都离不开哲学追问、伦理思辨以及监管分寸的把控。人工智能代表的是途径而非目的,承载的是变量而非最终答案,一味期盼技术迭代升级的高歌猛进并不可取。多视角研判、跨学科协作已经并将继续为人工智能向善贡献力量。
赋能“全球南方”的数字未来
就如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合作,特别是充分发挥“全球南方”国家的作用,罗森布拉特提到了两点。其一是不断加强培训,主要通过会议、工作坊、网络研讨会等旨在提升胜任力的活动;其二是完善数据的治理与管理。
2025年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作为联合国大家庭中最年长的成员,国际电信联盟已经走过160载春秋。岁月变迁见证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推动建立新型国际秩序、创造更多造福于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这既是历史趋势,也是众望所归。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为此次峰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例如,百度旗下萝卜快跑无障碍服务获得“人工智能向善”杰出案例奖,成为首届峰会以来全球首个获该奖项的无人驾驶公司;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断面控制智能体”获“创新促影响”优秀案例奖。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向记者表示,从全球层面看,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表现很亮眼。一些评估给予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非常靠前的名次,特别是在与“智慧城市”和“安全城市”相关的治理领域、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领域(如远程医疗诊断和疫情管理)以及粮食安全领域(如通过智能灌溉和改进天气预报来优化农业)。他注意到,中国的城市已经变得更加智能和安全,农民接受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了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许多地区,以订单为基础的生产系统将农民收入与产业增长联系起来,并通过数字平台进一步助力创建本地品牌,开拓直接向城市居民销售产品的渠道。
马奥尼认为,中国正在与其他国家分享由中国首创的应用成果,有助于这些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如同中国经历的那样。在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及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这不仅因为中国有能力和意愿,还因为中国已经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启动了这项工作,其中包括“和平光缆”项目和5G基站项目。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帮助其建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培训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建立监管框架,其中包括许多与非盟、东盟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国家。
在他看来,“数字丝绸之路”有助于“全球南方”国家更快地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连通性。这些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速发展、跨越传统障碍所需的工具。近期,有比较案例研究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这意味着,通过与中国建立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全球南方”国家可以更好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打破“欠发达”的循环。这也正是国际电信联盟长期以来要实现的目标。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