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研讨会在穗举办

2023-0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戴卫春)4月27日,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广州学习沙龙在华南理工大学顺利举行。

会议现场 通讯员/供图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解丽霞主持。

  谭晓红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理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道路。她强调,本次沙龙活动尝试创新活动形式载体,通过云端连线方式,邀请南京、兰州、苏州、安徽、广西等地专家学者,与广州本地学者一起深入交流,有效提升了广州学习沙龙平台的学术辐射力与影响力,后续主办方还将广泛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作客广州学习沙龙系列活动,全面系统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作了“关于‘共同富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近代以来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选择揭示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创造财富、人民共同享用财富。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蔡文成作了“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物质资料生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逻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谢迪斌作了“效率与公平:马克思的预设及其限度”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探讨共同富裕问题,既要回归马克思的相关文本,明晰马克思的理论预设及其限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文本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导致劳动的异化和分配的非正义,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分配理论的限度日益凸显。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赵中源作了“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主题发言。他认为,区域协调发展蕴含着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已成为新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要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发挥比较优势,处理好区域发展和整体布局的关系;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牛小侠作了“从哲学视域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觉”主题发言。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本体论诉求,其出场语境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以“六个坚持”为方法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社欣作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题发言。他认为,共同富裕不能“冒进”,要反思“均富”,要反对仇富;不能“等进”,要团结奋斗、积极推进;不是“共同进”,而是“共建进”,即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不是“齐步富”“同时富”,而是“挤着富”“动态富”,先富带后富;不是抽象的全部富裕,而是具体的全民共富和全面富裕;不是同等的富裕,而是普遍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孙建华作了“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三次分配的理论基础为分配正义、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马克思提出“分配从属于生产”,“为谁分配,谁来分配,分配的依据是什么”,按劳分配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关系,为三次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三次分配的实现路径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收入分配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三次分配协调联动共同发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田芝健作了“从总体与具体相统一上把握和推进共同富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必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使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共同富裕也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韦冬雪作了“全球发展视角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发言。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深刻改变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空间版图与地理格局,改写现代化理论的学术范式和叙事方式。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丰清作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主题发言。他认为,从理论层面看,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从历史层面看,毛泽东同志最早使用“共同富裕”概念并将其视作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将其提升至社会主义本质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现实层面看,新时代实现了由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跃升至综合层面的现代化,由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跃升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关锋作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内在契合的三重逻辑”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内在契合的第一重逻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展开(历史逻辑)相结合的逻辑,第二重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第三重逻辑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逻辑。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辉作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执政智慧、治理模式和使命担当”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进行谋篇布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而得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紧紧扭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三个伟大历史使命。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李良成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共同、路径共通、成果共享”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标共同”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标;“路径共通”体现在通过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成果共享”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国启作了“从象征到价值:人的现代化的方法论解读”主题发言。他指出,象征运用着眼于消除人的现代化的建构意图与解构意图之间的悖论,着眼于解决人的现代化的话语置换与话语制衡之间的悖论,着眼于解决人的现代化的自由个性与秩序建构之间的张力。人的现代化与理想意图的系统化凝练、与育人目标的时代性要求、与文化移情的系统性展示、与中国精神的创新性构筑、与价值的生活化彰显。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祝全永作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基本经验”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消除两极分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

  解丽霞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从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产生了诸多高质量的研讨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希望今后通过广州学习沙龙学术平台,汇聚更多全国各地优秀专家学者和青年骨干进行深入研究与交流,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