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南非公众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

——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0》的数据分析

2023-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0》的数据对南非公众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做分享。

为什么选取南非——南非对于中国意义重大

  南非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南非扼印度洋、大西洋之要冲。它还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是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成员国,也是金砖五国之一,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

南非公众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形象

  中国在南非公众心目中到底呈现什么样的形象?围绕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请受访者进行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根据情感的温度计请受访者对我们提供的21个国家进行评分,1分是最差的,10分是最好的,评价的结果是南非受访者给中国打的分数高于平均值的6.0,总体印象不错。我们同时也询问了南非的受访者,中国最有影响的文化符号是什么,排在前列的是长城、武术、中华料理、茶、中医、丝绸、汉语汉字、中国电影等等。中国最有影响的品牌符号是什么,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排在前列的是华为、海信、联想、阿里巴巴、中国石化、小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等。由此看来,这些高科技或者全球性的大企业集团在南非公众心目中还是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的。

  同时,我们将中美俄三国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受访者回答的数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南非公众看来,中国比俄国、美国更加负责任,但是在军事力量方面要弱于美国和俄国;在政治方面,中国次于美国,但是要优于俄国;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要远远地超过美国和俄国;在现代化进程当中,中国不及美国但是要强于俄国,美国、俄国现存的问题远比中国多。这样看来,南非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还是比较正面的。

  我们还向受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三十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谁,世界的未来属于谁?南非公众的回答也令我们感到很吃惊,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未来三十年也就是到2050年,也就是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将是中国,其次是美国,再次是俄罗斯。南非的受访者对于中国强大的实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的结果,南非受访者过万数的人对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沿线国家和全球的影响都持有正面肯定的评价。对“一带一路”倡议对南非本身的影响也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肯定。但是,虽然在当地人眼里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南非也有正面的影响,但仍有33.4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南非最大的威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数据,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居于全球第一位。更有55%的受访者同意欧美部分媒体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视为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很显然这属于负面的认知和评价。

  综上所述,南非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与我们自己的要求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十分必要的。

有必要重新认识南非

  通过调查发现南非受访者受教育的水平比较高,大专以上超过67%,加上高中则超过97%,而且南非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比较高,社会的开放程度比较高。但是南非社会的信任度不高,南非受访者在回答可以彼此信任的人只有19.4%,而认为不能信任或非常不信任的人高达58.3%,这个数据跟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南非受访者对中国的兴趣是很高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南非的受访者对中国很感兴趣,非常关心中国,而且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南非之间的经贸往来对于南非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调查发现,到目前为止中国面向南非的传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的硬实力,树立了中国的强国形象,但是这个强国形象的呈现不全面、不立体、不真实,这个形象或许可敬,但是不够可信、可爱。

  要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国际舆论的引导力。现在看来,影响力尚可,但是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还需提高。

  在国际传播方面要采取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鉴于这次对南非公众的调查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面对南非的传播、文化交流要遵循精准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坚持一国一策,要用南非公众听得见、听得懂、喜欢听的内容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南非公众对中国的正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消除或者弱化对中国的负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由此,中国在南非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才有可能达到可信、可爱、可敬的境界。

  (本文系作者在浙江省区域国别学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院揭牌仪式上的发言,不代表本网观点。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晏清/整理)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