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结项

2023-03-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3月2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116)结项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张先堂,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柯西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化成等出席会议开幕式。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首席专家、项目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及子课题负责人关于项目研究和最终成果的情况汇报,审阅了阶段性成果、相关佐证材料、22卷本最终研究成果、3卷本相关资料集之后进行了评议,一致同意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结项申请,并给予了“优秀”等级的结项评价。

  敦煌石窟因为其丰富的学术资源,一直是海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文化宝地。沙武田,原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于敦煌石窟的研究,倡导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先后在敦煌画稿、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敦煌石窟粟特美术图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西夏石窟图像等多个领域有所收获。依托“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这一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有58篇发表于《中国藏学》《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有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我国敦煌学、西夏学、石窟寺考古研究、加强中国史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沙武田介绍,该项目从酝酿到申报获批,再到结项评审,前后历时近十年,得益于学校及项目合作单位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陕西师范大学作为责任单位,敦煌研究院为项目合作单位,项目组汇集了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敦煌研究院等中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及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各子课题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相关情况。子课题一主要对敦煌西夏石窟的分期与断代、敦煌西夏石窟营建背景、敦煌沙洲回鹘石窟与西夏石窟的关系、陕北宋金石窟与西夏佛教艺术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做了探索,提出了学界关于“汉藏交流”“显密圆融”“神系重构”等新观点在敦煌西夏石窟研究中的论证;子课题二从艺术史和考古学的视角切入,主要关注美术史背景下敦煌石窟绘画研究、西夏版画研究以及敦煌石窟山水画与“新中原样式”的形成等问题;子课题三主要关注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净土图像、千佛图像以及水月观音与玄奘取经图等汉传图像的研究,并针对这一时期敦煌石窟的造像思想做了有益探索;子课题四主要研究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藏传图像、高僧图像、莫高窟第465窟与西夏帝师热巴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洞窟营建显密圆融等特点;子课题五主要是关于敦煌西夏时期原创性洞窟的个案研究,选取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榆林窟第2窟、莫高窟第164窟、肃北五个庙石窟第一窟等六个石窟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此时期石窟营建的一些新发现。

  专家组由兰州大学萃英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炳林,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霍巍,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卫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张先堂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黄维忠教授组成,郑炳林教授担任结题评审会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在发言中,对课题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霍巍认为,该项目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敦煌石窟寺中有关西夏石窟的基本情况,并形成了22卷本、近五百万字的研究成果,这对未来学界对西夏文明的研究一定会提供有益帮助。他肯定了项目研究的整体框架,认为框架结构是合理的、科学的,既有对重大问题的关注,也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化和探讨,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态势。他建议,后期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成总结性的创新意见,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这一课题应有的回应。

  沈卫荣表示,课题组从考古学出发与文本研究联系在了一起,与近年来西夏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结合在一起,由此加深了学界对西夏佛教的理解,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建议可以考虑应将全球史观作为重要方法引入到石窟研究当中,打破既定的汉藏、显密界限,以强调石窟间的连接性。

  杜建录提出,西夏学历来强调文献研究、历史研究,西夏石窟考古是西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此前成果相对薄弱。课题组站在了学术前沿系统、全面地做多项工作,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这对完善西夏学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后期注意对成果的整合以便出版,裨益学林。

  张先堂提出,课题组的研究对敦煌学、西夏学,甚至藏学的研究和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推进。弥补了敦煌晚期石窟研究薄弱环节,丰富了西夏学的研究内涵,同时也拓展了藏学的研究内容。此外,团队“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都值得推崇,建议课题组应当进一步提炼方法论,使之理论化、系统化。

  黄维忠对课题研究提出“六个结合”特点鲜明:一是多学科结合,二是图像学与文献学相结合,三是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四是团队成员“老中青”相结合,五是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六是科研单位与文博单位相结合,以上多个结合研究开创了优秀的团队研究模式。建议课题组以更宏大的视角重新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石窟,注重考查不同时期洞窟之间的联系。

  郑炳林对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对项目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开创了西夏石窟研究的新模式。专家组认为,项目主持人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出色地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要求;项目最后成果在紧扣原设计五个子课题的基础,在每个子课题的研究中均大大超出原研究计划内容,超额完成任务,由原计划的6卷本扩展到22卷本;项目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课题组学术视野广阔,引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项目成果新见叠出,是西夏石窟研究的里程碑,开启了石窟研究的新模式;本研究揭示了敦煌西夏石窟的历史、宗教、艺术总体特征,阐释了敦煌西夏石窟在敦煌学、西夏学、藏学、石窟考古以及艺术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本项目多学科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献、考古、图像相结合、研究团队老中青结合、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单位和文博单位相结合,体现了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综合性研究、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